青城古镇的诗、书、画
2012-02-26 20:19:00 来源:作者:李青惠/文 评论:0
偏爱书画 古镇青城人对书画艺术有特别之偏爱。无论官宦人家,工商大户,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爱好,都有追求。一般人家其堂屋或上房之内都要悬挂名人字画。中堂为山水、花鸟画,两边悬挂书法对联。大...
名家众多
由于青城书画活动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沉淀,于是在民间形成了大批书画爱好者,不少具有书法家、画家水平。在广大农村家庭妇女间,也出现大批剪窗花、画窗花的能手。青城民居建筑窗户都是木格式结构,窗棂图案多种多样,有“十三花”、“十二福”、“九莲灯”等。这为画窗花、贴窗花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妇女,所制作的窗花具有相当的水平,许多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
在群众性普及书画艺术的基础上,青城自明、清以来出现了一批知名书画家。其中高炳辰、白元文、王元、罗经权、杨巨川等造诣颇高,成为陇上书画名人。罗士林、李明三、李习之、李芳、张智若、刘自珍等也远近闻名。
高炳辰(1860年—1924年)名韵琛,学名炳辰,字显庭,号一渔翁。条城直街牌人。清光绪23年(1897年)中举,赴京考试未中。后任陕西化州州判,高平县佐等职。有机会浏览陕西一些名家书画真迹,结识了宋伯鲁等书画名人,常切磋技艺。在广闻博览中,逐渐领悟了书画艺术之真谛。回条城后专攻书画。书仿王赵,画摹云林,斗方尺幅人珍重之。他的作品在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他曾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写寿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自撰联:“非图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
白元文,名琇清,字玉如,条城直街牌人,清庠生。凭军工保举蓝翔从九品。能诗善书。体仿邓完白,并自成一体。以后又学习了刘墉书体,被喻为榆中青城派的首创者。乃守忠曾写诗赞他的书法:“烟烟满腹笔难停,几度临池得未曾。到底难消豪志气,行间字里起圭棱。”先生有豪气志、济世才,但仕途不顺,往往借酒浇愁。他在“醉后即事”诗中云:“醉袒金貂烛影摇,小红低唱我吹箫。无端编出浔阳调,又湿江州旧酒袍。”酒不解愁,水也不解愁。先生在“题普济阁画壁”诗中道出了他观山不乐,观水不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感。“普济阁中观翠微,烟波江上吊斜晖,痴心欲向山灵说,水不流还我不归”。不久先生溺河而死,人们才从诗中悟出先生之诗似乎暗示着什么。先生之书法,既有颜体之厚重,又有何体(绍基)之轻灵,人称“疙瘩体”或“泪体”。
王元(1873年—1930年)原名王殿元。世称王元。字子卿,又梓青,号金城散人,条城齐心牌人。清末明初的著名平民书画家。王元幼年天性好画,常以指当笔,描鸡绘鹅,临花摹草,形神极似,使观者惊叹。稍大一些,因家贫不能上学,但其矢志不移地追求绘画艺术的真谛,四处拜师求教,全力潜心自学,二十出头知名乡里,索求画者相继而至。为使其书画更趋专业,他每年两度约八、九个月的时间游历于兰州、临洮、平凉、靖远等地,一方面谋生,另一方面开阔视野,体验生活。此举为作画增添了不少新意。与此同时,还与兰州大儒刘尔炘、书画界的同事高炳辰、张乐天、张树滋等共同探讨、切磋画技。由此画技日臻成熟,王元晚年摹唐介亭山水,神气逼真,作画水平渐入深境。
李公善,字廊斋。条城三合牌人,清国子监太学生。李公善专长书法。体仿米海岳,势极飘逸,传世作品甚多。曾为雷祖庙书写一副对联:“掌合判雷霆,百里震惊百里雨;垂恩除灾害,万民康乐万民生”。楷书《三圣庙历来建修记》碑,现藏于青城书院。《张公海山君墓记》石碑文,笔力遒媚劲健,神法骨秀,法度严谨。李公善平生真草隶篆四体无所不精。通达八方,用笔沉着痛快,笔法圆润遒劲,结字因势生形,出于自然。在青城,无人能及。先生于清道光辛卯年书写的“青城书院”匾额,现仍悬挂于青城书院山门。游人仰视观瞻啧啧称赞。
高士林,字怡如,条城直街牌人。高氏十二世孙。能书写唐宋八大体,是条城有名书法家。家园名为:“瞻香斋”。喜欢风水学,棋艺甚高。有手抄本《冠赢集》,率皆仙人题咏。与孟仙翁、乃学忠一起被喻为“条城三大奇人异士”。俗话说:“怪才有怪性”。这在高仕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青城有名的烟号“源兴号”主人高生芝的弟弟,天生聪颖,自幼就喜欢读书,加之家境富裕,因而年少时就博览群书,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和才华。区区少年,作联写诗信手拈来,在世人心中已是“状元“之才。但“天总不遂人愿”,如此奇才,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却都落榜了。高士林悲愤交加,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便在自家果园里修起“瞻香斋”倾心研究书法,过起隐居生活。他搬来唐宋八体潜心钻研,日思夜琢,逐个临习,全身心地投入笔墨之中。几年后,高士林的笔下生辉,对于唐宋八大家书体写谁像谁,行云流水,龙飞凤翔。各地书法家也争相前来交流、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兴学重教是青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