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3-06-05 11:43:25   来源:执笔:田 澍 雍际春 转自:甘肃日报    评论:0

大地湾遗址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马家窑文化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 甘肃远古文化与华夏文明高层论坛上,40余位专家学者认真研讨达成共识----
 
  大地湾遗址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
  马家窑文化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
  甘肃远古文化与华夏文明高层论坛上,40余位专家学者认真研讨达成共识——
  
 


大地湾遗址房屋复原图



被选入中学历史课本的大地湾房址F901发掘现场
 
        5月中旬,由甘肃省历史学会主办,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甘肃远古文化与华夏文明高层论坛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陇东学院、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天水师范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汪受宽、田澍、张德芳、李并成、郝树声、伏俊琏、刘再聪、段小强、何玉红、马啸、陈逸平、雍际春、程晓钟等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会议依据文明起源要素理论,围绕“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展开讨论,并作出科学定位和学术解释,从而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理论支撑,为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宣传工作提供学术支持。
  
      甘肃所在的泾渭上游和甘青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多源起源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华池赵家岔、泾川大岭上遗址到晚期平凉人、武山人的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青铜时代周秦早期文化的兴起,显示甘肃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是我国境内人类开发活动和文化创造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大地湾遗址,是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该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遗址总面积达1275万平方米。该遗址有五个文化层,距今年代在7800至4800年之间,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在考古学上被命名为大地湾文化,与中原裴李岗、磁山文化一道成为仰韶文化的源头。
  
     该遗址的发掘者郎树德先生揭示大地湾遗址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即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
       
     这6项中国考古之最,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意义重大,例如在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发现的稷(俗称糜子)标本,比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发现的粟标本要早1000年,表明我国北方原始先民最早培育的粮食作物可能是稷,然后才是粟。在大地湾一、二期文化层发现的十多种彩绘符号,包括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发现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前身。在大地湾晚期文化层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F901大房子,总面积420平方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原始人的“人民大会堂”;而大型聚落的形成和礼仪中心的出现,又被称为“城市革命的前奏曲”和“最早的城乡分野”。F901大房子主室面积达130平方米,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这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在大地湾F411房址地面上发现的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并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长约1.2米,宽约1.1米,保存较为完好的地画,改写了中国美术史,将其前推了2000多年。据考证,此前最早单独作为绘画保存至今的,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楚国帛画。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大地湾的发掘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获得了距今6万年来大地湾遗址有人类活动的连续考古记录,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阶段、发达狩猎采集阶段、原始新石器农业阶段和半坡晚期、仰韶晚期发达的新石器农业阶段。这说明解剖意义上的现代人在距今6万年前就生活在大地湾地区,并经历了寒冷的盛冰期延续到现代,以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最终发展了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先进的驯化农业。所以,大地湾遗址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是中国远古文明演进的典型标本。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藉河两岸阶地的西山坪和师赵村遗址,是继大地湾遗址之后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包含从距今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到3700年前青铜时代的完整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遗存。在西山坪马家窑文化层不仅出土了精确年代在5000年前的我国新石器时代位置最西的稻作遗迹,而且发现了在距今4650—4300年期间种植有粟、黍、小麦、燕麦、水稻、大豆、青稞、荞麦等8种农作物。这种作物组合囊括了东亚与西亚两个农业起源中心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生产基地。人们公认最早驯化麦类作物的是西亚居民,距今4650年前后西亚小麦与燕麦的传入,反映了东亚和西亚两个原始农业文明中心之间很早就已开始了文化交流。在大地湾和师赵村、西山坪遗址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不仅有我国最早饲养家鸡的遗存,也有猪、狗、牛、羊、马骨的出土,可见,甘肃地区不仅有中国最早的稷标本出土,而且五谷齐全,六畜咸备,是中国最重要的旱作农业和家畜驯养的起源地。
  
     1923-1924年首先由瑞典人安特生在临洮马家窑发现,后由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命名的马家窑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影响下由土著文化发展起来的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广泛分布于甘肃中东部地区,兴盛于距今约5000-4000年之间。这一文化类型以绚丽多彩的彩陶文化享誉世界,不仅彩陶数量众多,而且造型优美、纹饰流畅、色调明快、图案繁复。如果说彩陶艺术是史前时代原始艺术高峰的话,则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无疑居于这一艺术高峰之冠。
  
     马家窑文化之后兴起的齐家文化,遍布于甘肃大部地区并扩及宁、青、蒙部分区域,文化年代在4100-3700年间,被认为是足以同中原龙山文化东西对峙的强大“王国”,而且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一文化类型以特色鲜明的陶器体系、率先于中原而掌握的冶金术和自成一体的玉文化体系为主要特征。齐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和殉人现象已经出现,社会分裂为部落—氏族—父权家族三级,甚至可能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已经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谱写了西北地区文明史的第一乐章。
  
     甘肃多矿产,这为原始先民金属冶炼提供了条件。在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曾出土一把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而出土于齐家文化遗址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器,特别是不少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以及中国最早的铜镜的发现,表明甘肃地区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发祥地。秦人又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这一切都说明甘肃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始金属冶炼的地区之一。

    进入青铜时代,甘肃地区依次或并行出现了西部的四坝文化、沙井文化,中东部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东部的周秦早期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当是氐羌和西戎等部族及其不同分支的文化遗存。这些古老部族从先秦开始,长期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对于开发西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甘肃远古文化在文字、彩陶、原始农牧业、冶金术、玉器、宫殿建筑、绘画、混凝土等方面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阶级分化与早期古国的出现,既丰富和拓展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内涵,也为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佐证。而周人兴起于陇东,开创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明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天水,他们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游牧文化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复合文化即秦文化。周文化代表了三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文化则在三代文明基础上,完成了统摄农耕、游牧两种文明,荟萃中原与草原文化于一体,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的历史步伐,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建馆60周年
下一篇:凉州会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