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歌墨舞华夏春 倾情撰写中国梦
2014-02-24 17:10:39   来源: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供稿   评论:0

自2000年甘肃省第四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十三年,特别是近五年来,甘肃省文联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时代与历史的进步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用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向陇原人民交上了一份写满智慧、汗水、拼搏、奉献的答卷。
——甘肃省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十三年综述
 
 
        自2000年甘肃省第四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十三年,特别是近五年来,甘肃省文联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时代与历史的进步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用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向陇原人民交上了一份写满智慧、汗水、拼搏、奉献的答卷。

群星灿烂月色好,涓涓细流成汪洋。

       十三年来,文艺佳作不断涌现,书写了甘肃文艺事业的灿烂篇章。在文学、舞台艺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影视艺术等领域佳作不断,成果丰厚,产生了一大批艺术质量上乘,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佳作,许多作品已载入中国新文艺史册,成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老乡、娜夜荣获“鲁迅文学奖”,进一步奠定了甘肃“诗歌大省”的地位,京剧《丝路花雨》、《官鹅情歌》、《花儿与少年》、《苦乐村官》、《大河情》、《天下第一桥》、《敦煌神女》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剧目的涌现,充实了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内涵。与此同时,甘肃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和全省性的文艺评奖中共获得200多项奖励,为甘肃争得了荣誉,提升了甘肃知名度,扩大了甘肃文艺的影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清晰地记录了伟大祖国和陇原大地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的足印,蕴含着先进文化的思想特征,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旋律,并以浓厚艳丽的甘肃气派以及各民族文化特色构建着自己的风格,为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甘肃、了解甘肃、走进甘肃的独特窗口,陇原风采和甘肃气派已成为甘肃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普遍遵循的风格取向。这其中,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大批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艺作品的涌现,为我省文艺百花园增添了许多妍丽的花朵。
群芳向日春意浓,正是一派好风光。
十三年来,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交相辉映的文艺陇军。他们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断增进团结,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形成了具有甘肃文艺家特质的风采。“德艺双馨”成为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文艺家之间相亲、相敬、相助,在互相尊重的同时,追求创作的鲜明个性,在丰富创作层面上展开艺术的自由竞赛,展示了我省文艺界的主流风尚。近年来,甘肃文艺队伍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壮大,通过一代又一代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一支有水平、有实力、有潜力的文艺陇军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展现,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创作实力不断提升。这其中,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各少数民族都出现了民族领军性的、旗帜性的作家、艺术家,影响力日益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40000余人,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近15000人,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近2000人,为促进全省文艺事业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纵观我省文艺大军,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老一辈文艺家风采犹在,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创作热情。在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始终是我省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中年文艺创作队伍风华正茂,日臻成熟。他们丰厚的创作积累,深刻的理性思考,日趋成熟的艺术技巧,成为我省文艺队伍的中坚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青年文艺家正在迅速成长,一支锋芒渐露、富有才情的文艺新军正在不断壮大和提升。以朱衡、边肖、张小琴、马少敏、苏凤丽、佟红梅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学八骏”的横空出世为标志,显示了我省文艺队伍建设的可喜收获。青年文艺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眼光敏锐,富有潜力,预示着我省文艺事业将薪火相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笔歌墨舞华夏春,倾情撰写中国梦。

       十三年来,省文联文艺品牌绽放异彩,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热潮中主动作为,成绩斐然。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是党和国家对甘肃文化建设关注和重视的具体体现。对于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联组织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省文联团结和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热潮,努力打造“四个一”品牌。在“打造一首歌”方面,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成功实施了“西风烈·绚丽甘肃”全国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歌曲《甘肃老家》脱颖而出;在“打造一部纪录片”方面,与有关单位密切协作,积极组织筹备纪录片《河西走廊》,力争拍出一部有规模、有深度、有新意的大型纪录片;在“打造一个画派”方面,正式启动了打造“敦煌画派”系列活动,编制了打造“敦煌画派”五年发展规划,成功举办了《朝圣敦煌——全国美术大展》;在“打造一支文学劲旅”方面,我们在连续推出三届“小说八骏”之后,总结和遵循“小说八骏”的评选方式,推出了首届甘肃“诗歌八骏”和“儿童文学八骏”,一支文学陇军正在崛起。在“打造甘肃书风”两个品牌方面,成功举办了“张芝奖”和“西狭颂碑”全国书法大展,这两个展览将长期落户甘肃,成为甘肃两项标志性的书法品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就一定会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化如光映大地,春风吹动百花香。

        十三年来,各类文艺活动亮点纷呈,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文艺活动是文联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第四次文代会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各级文联组织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多样的文艺活动,以活动推动创作,以创作提升活动。省文联会同中国文联、省委宣传部、市州文联等有关部门,精心谋划、认真组织,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联合中国文联、中国影协、中国曲协多次举办了“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甘肃”活动;组织甘肃艺术家和文艺节目先后参加中国文联 “百花迎春”—— 2008、2014年中国文艺界春节大联欢活动;实现了甘肃美术、书法、摄影三次进京展出,并亮相于中国美术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唱响陇原大地;纪念陈永玲诞辰80周年演出和第九届全国高校京剧艺术周让国粹艺术绽放新的风采;“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新年戏曲晚会”等文化盛宴,惠及观众。全国美术名家作品展暨甘肃美术作品展在兰州成功举办,搭建了甘肃美术与全国美术名家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展了我省美术工作者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胸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展览、庆祝建国60周年甘肃美术作品大展、“甘肃现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的启动等活动,展示了甘肃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民间文艺之花绽放陇原,妍丽芬芳;“舞动陇原”广场舞蹈演出,万民参与,规模空前;聚焦新农村——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摄影展、西北五省区摄影艺术联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多彩甘肃摄影作品展等活动,艺术地展示了甘肃的新成就、新气象、新风尚,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曲艺、杂技、文艺理论等领域也是活动不断,数量众多,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促进提高的平台,团结凝聚了全省各民族文艺家,积极投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的热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里陇原惠风扬,万家清赏太平春。

       十三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省文联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省各级文联组织精心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一系列公益性、示范性文化惠民活动,把文艺、文化送进千家万户。先后举办了一系列考级、笔会活动,并与基层文联组织联合举办了为数众多的服务基层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文学辅导班、提高班、书法、美术培训班,大力推介文艺人才,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书法进万家等活动。省文联还以“双联”活动为契机,立足自身特点,充分调动全省文艺家的积极性,组织书画家举办了名家作品拍卖会,筹集资金30多万元,用于省文联联系点的道路建设。结合“双联”行动,组织书画摄影工作者采风创作,成功举办了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美术书法摄影展。市州文联、产业文联、基层文联和省文联所属社会团体也在“双联”行动、文化下乡和配合省文联举办的各类服务基层的文艺活动中精心谋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百花争艳腾骏马,遍地溢香满园芳。

        十三年来,省文联12个文艺家协会设立了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文艺奖项相对应的“黄河文学奖”、 “红梅奖”(戏剧)、“锦鸡奖”(电影)、“金鹰奖”(电视)、“飞天奖”(舞蹈)、“奔马奖”(摄影)、“菊花奖”(杂技)、“黄钟奖”(音乐)、“金驼奖”(美术)、“牡丹奖”(曲艺)、“百合花奖”(民间文艺)、“张芝奖”(书法)等13个文艺奖项,大力开展文艺评奖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使文艺百花园中争奇斗艳,遍地溢香满园春芳。各省级文艺家协会按照相应文艺门类的评奖章程,认真组织评选活动,选拔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和文艺精品,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文艺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选送作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有关奖项和我省敦煌文艺奖的评选。省文联还积极开展各类文艺研讨活动,对一些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新涌现出的作品作者,及时组织各类专家进行评析。文艺出版物和文艺期刊是文联工作的重要阵地。创刊于1950年,已走过64个春秋的《飞天》杂志,已成为甘肃的文学名片,它被评为全国优秀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省文联在着力提高所属杂志的办刊质量、巩固文艺阵地的同时,先后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出版物,比较全面地汇集了近年我省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理论成果,收录了我省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十年树木育人才,百年艺林展风采。

        十三年来,省文联把培养人才作为文联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强化选人用人机制,使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联机关各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管理和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加大干部培训、交流力度,积极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壮大和提高文联干部人才队伍。省文联先后在上海举办了两期文联干部培训班,深受各级文联组织好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行竞争上岗,选拔了一些青年优秀干部担任部门负责人。认真开展效能风暴活动,提高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关心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知名老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活,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成了电视专题片《艺苑人生》第一、二批专辑的拍摄。市州文联、产业文联、基层文联和省文联所属社会团体也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或主管单位的支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文联自身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77个县级文联组织、9个乡级文联组织,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区文联组织的网络格局,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层次的文艺工作者。
        第四次文代会以来的十三年,是燃烧着热情与理想,伴随着时代步伐昂首奋进的十三年。面对这富有创意、收获颇丰的十三年,我们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感谢甘肃各族人民在时代和历史的进步中所取得的伟大业绩,我们也真诚感谢全省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联组织、文艺家协会、企业、产业文联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国梦”—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意义
下一篇:以大思路大手笔打造最美敦煌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