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梦与复兴之路(组图)
2012-12-27 23:14:00   来源:稿源:甘肃日报 文/谢志娟 图/郁婕   评论:0

一天拥进一万八千多人,你不能不让看。可严格说,那甚至算不上是展览场地,只是个文物库房,怎么接待?  观众不能出事,文物也不能出事。这种挑战是持久

参加敦煌国际艺术交流的专家和学者认真观摩岩彩艺术
 
  “一天拥进一万八千多人,你不能不让看。可严格说,那甚至算不上是展览场地,只是个文物库房,怎么接待?”
  “观众不能出事,文物也不能出事。这种挑战是持久的。”
  “你的研究成果是要让大家明白,就敦煌说敦煌的时代过去了。”
  “敦煌的命运浓缩着中国的命运,中国复兴了,敦煌就复兴了。”
  因为莫高窟的举世闻名,承担着其守护责任的敦煌研究院,常常处在风口浪尖,一举一动都是话题。
  应该说,敦煌研究院这些年做了不少事。保护、研究、弘扬,哪一件展开来说,厚厚一本书也说不完。这家地处偏远但名声不小的学术研究机构至今取得的成绩,没有愧对其所守护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点,国内认可,国际也认可。成绩背后,是永远留住莫高窟的美好梦想;成绩背后,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复兴之路。
 
  科学保护
 
  莫高窟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国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因为莫高窟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条标准,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的独一无二,使其拥有了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但自16世纪以降几百年间,由于无人管理,莫高窟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历尽沧桑,几成废墟。敦煌研究院成立后,为实现莫高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几代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抢救性保护到科学保护,从预防性保护到永久性保护,使其真实地、完整地流传后世,成为可能。
  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莫高窟至今拥有了大量法规体系与行业规则,这些法规体系由国际公约、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专项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等几部分组成。其中《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明确了莫高窟保护区的特殊法律地位,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保障;其中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导下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提出了莫高窟20年间的发展总目标,那就是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莫高窟的全部历史信息及价值,将其建成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符合国际保护规范的遗产地、具有国际影响的敦煌石窟研究和信息资料中心、具有国际水准的石窟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并发挥相应社会效益。
  由于在诸多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保护界享有盛名,如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加固应用技术研究,保护修复材料筛选研究,壁画和土遗址环境监测研究,以及数字技术在壁画、土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等。
  文物本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敦煌研究院总结出了一整套壁画和彩塑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和程序。目前,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病害总体上得到较大缓解,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重视莫高窟本体保护的同时,遗址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环境同样需要保护。莫高窟重点保护区原生态的山形、水系、沙漠、绿洲等自然风貌和窟前寺院、舍利塔、牌坊等人文风貌做到了长期保持不变;一般保护区的建筑设施也尽最大努力保持与莫高窟本体和环境的和谐。为此在莫高窟崖顶开展的综合风沙治理工程,则使窟区的流沙减少了70%。
  任何有形的物质都将归于无形,莫高窟也不例外。人类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只能延缓其衰老过程。而数字技术在石窟保护当中的运用,将留住莫高窟的永恒一瞬,并可传之于后世。
  2012年11月底到12月初,数字展示《人间净土:走进敦煌莫高窟》在美国赛克勒美术馆进行,作为该馆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项展览以虚拟实境技术,将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内景象,以全新的立体动画形式,辅以数码音像效果展现在观众面前。除动画外,观众还可在“洞窟”内欣赏到多种数码效果:“虚拟手电筒”模拟开启手电筒浏览洞窟的情况;“虚拟放大镜”则可以让观众放大壁画表面,观赏高清晰度的细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化“软实力”,发展新动力
下一篇:甘肃文化-要好好保护并推出去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