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
2013-04-07 11:42:42   来源: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评论:0

汉简:构建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  提到汉简,自然而然会想到甘肃。著名简牍学者、原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德芳说,汉简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可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汉简:构建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

  “提到汉简,自然而然会想到甘肃。”著名简牍学者、原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德芳说,汉简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可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甘肃汉简,书写千年文明


  《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的“册”即为简牍用两道编绳联起来的形式,而“典”则是双手奉册之形。如果史书的相关记载不误,那么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2000多年间,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中国精美的古代典籍得以传世,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得以继承弘扬,正是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的竹木简牍承担了历史重任。
  然而,大多数古代简牍却随着历史进程灰飞烟灭。
  “因位置和自然环境特殊,甘肃是出土和收藏汉简最多的地方。”张德芳告诉记者,自1907年在甘肃首次发现汉代简牍以来,秦代、两汉、西晋等历代简牍在甘肃陆续出土,尤以汉简居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出土汉简7.36万枚,仅甘肃出土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6万枚汉简中除3000枚收藏在大英图书馆、1.1万枚收藏在台北外,其余4万多枚、占甘肃出土汉简的76%收藏在甘肃。除汉简外,甘肃还有天水放马滩的秦简,河西一些地方出土的魏晋十六国简。除汉文简外,还有亻去卢文简、吐蕃藏文简等。
  甘肃是汉简大省、河西乃汉简之都已是海内外人士共识。
  “甘肃汉简是我省古代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张德芳说,渗透着祖先智慧的简牍,是历史记录,是原始档案,它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直观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使人们在可见可感中体味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数量众多的甘肃汉简,也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丝绸之路、民族关系、邮驿交通、科学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领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以此开辟了中国历史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甚至书法艺术的全新领域。

数万汉简,有了专门机构

  近年来,以敦煌为品牌的文化产品以及以敦煌为核心的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反观同为甘肃一大特色优势的简牍,却并未形成如此气候。
  “简牍与敦煌文化同为甘肃特色资源,但有别于敦煌文化。”张德芳分析道,首先,汉简是陆续发现的,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大批量发现;其次,因体制机制等各种原因,汉简的研究、挖掘、整理未能做到高度重视和持续有效,甚至一度没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研究环境。
  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我省4万多枚汉简终于有了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
  “汉简整理、研究、保护等实质性工作渐入轨道,迈上一个个新台阶。”张德芳说,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过程及成立本身,使社会各界对简牍更为关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均给予高度重视。他说,简牍学包含文字学、文献学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当初为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增加的8个编制全部引进了简牍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为简牍保护研究奠定了良好的人才队伍基础。
  2011年8月,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美国的180余名学者汇聚一堂探讨简牍学术问题,作为华夏文明瑰宝、人类文化载体的甘肃简牍再次吸引了世界目光。而此次会议,距1991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第一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整整20年。
  2011年9月,延滞了38年的《肩水金关汉简》陆续得以出版,现已出版的两卷六册为期待已久的学术界奉上了研究者们多年来辛勤努力的成果。精美的图版、准确的释文、科学的编排赢得海内外学界广泛赞誉,被誉为简牍整理出版的典范之作。
  截至目前,专著《悬泉汉简研究》、论文《西北汉简一百年》等有关甘肃汉简的研究著作、报告、论文有3000多部(篇);获甘肃省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经费资助的杂志《简牍学研究》不定期出版。
  在保护方面,甘肃汉简不仅得到国家文物局经费支持,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科技保护正有序进行。

汉简文化,前景无限美好

  能否通过整理、挖掘简牍资源,带动甘肃旅游并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
  “那是肯定的!”面对记者提问,张德芳毫不犹豫地答道。
  “有了简牍,丝绸之路沿线景点才是‘活’的。”张德芳说,因为简牍,丝绸之路每一处遗址、烽燧才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从一座土堆、一个无言的存在显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正因为简牍,丝绸之路申遗才避免“苍白无力”,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他说,甘肃完全可以发挥汉简这种特色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海内外人士,带动甘肃旅游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上个世纪是甲骨学的世纪,这个世纪必将是简牍学的世纪。”
  张德芳深有同感,“敦煌学在甘肃,敦煌学理应由甘肃走向世界;同理,源于甘肃的简牍学也应由甘肃走向世界。”他说甘肃是世界显学简牍学的故乡,又是汉简大省,理应在简牍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以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和交流合作深入推动和繁荣甘肃文化;同时,省内高等院校应继续将简牍学作为重点优势学科,使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在推动我省教育事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甘肃汉简对西域各国的记载,为驳斥“疆独”提供了有力铁证;对中国和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各国来往的记载,为地处内陆的甘肃对外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甘肃汉简还填补了中亚各国对自身历史记载的空白。因此,可以从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对外开放、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多角度、多层面挖掘甘肃汉简,扩大甘肃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通过加强保护、整理、研究、宣传展示、人才培养、筹建汉简基金会等途径,既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诸后世,又能通过汉简带动甘肃旅游,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惠及当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绚烂辉煌 蔚为大观
下一篇:西路军河西征战史在甘肃的价值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