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化馆着力推进群众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2012-03-28 16:33:00   来源:甘肃日报   评论:0

  成立于1956年的甘肃省文化馆(原为甘肃省群众艺术馆),是隶属于甘肃省文化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组织、培训、指导全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职能,是党和政府通过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和人民群众联系的...
  成立于1956年的甘肃省文化馆(原为甘肃省群众艺术馆),是隶属于甘肃省文化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组织、培训、指导全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职能,是党和政府通过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阵地。
  50多年来,在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甘肃省文化馆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涌现出一批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群众文化人才。该馆主办的大众文学期刊《驼铃》杂志(现更名为《娱乐世界》)在八十年代一度发行数十万册,获得了“中国大众文学事业贡献奖”荣誉称号。馆办文艺团队“甘肃省黄河少儿艺术团”,曾代表中国出访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国。文化馆专业人员在各专业领域的创作和辅导中成绩突出,在“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蒲公英奖”“敦煌文艺奖”等重要奖项的评奖中,屡获殊荣。

  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省文化馆站在全省和谐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谋划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整体性的工作,为全省市(州)和县(区)文化馆业务指导、队伍培训、信息沟通、活动组织、调查研究提供服务,全力推动我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自身就要有“真功夫”,因此练内功、强素质始终是甘肃省文化馆常抓不懈的内容。在内部体制建设上,省文化馆科学合理地设置职能部室,为全馆中心工作服务。在人才建设上,解决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使用,让他们尽早脱颖而出。同时,积极稳妥地引进高端人才,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在文化建设上,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品种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以此扩大省文化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就应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面向群众。近年来,省文化馆坚持文化来自基层、文化服务基层的工作理念,把工作重心转向基层。针对基层群体的文化需求,省文化馆开设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培训项目,扶持、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同时,省文化馆设立省、市、县(区)乡(镇)文化馆(站)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2012年春节刚过,省文化馆调研组赴全省14个市、州进行调研,与四级馆(站)负责人联席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探讨落实文化惠民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艺术资源的优势互补。

  打响文化品牌开创工作新局面

  甘肃省文化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策划,组织实施“送文化进农村”温暖行、“春季高雅艺术送百姓”等一系列活动,不但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树立了一系列文化品牌。
  新春“送文化进农村”温暖行。2012年1月17日,省文化馆一行80余人带着演出设备,驱车前往榆中县新营乡新营村,虽然一路上都飘着大雪,车辆艰难前行,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演员们为农民朋友演出的热情。趁着车上休息的工夫,演员们或悄悄地化妆、或吊嗓子忙起了演出前的准备。13时30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老乡们早早地坐在村戏台的场院里,一支欢快的舞蹈《开门红》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男声独唱《送给你》《母亲》,二胡独奏《赛马》等节目获得了阵阵掌声。在演出现场,文化馆工作人员还带着相机和专业的照片打印机,为每一户老乡免费拍摄全家福,让他们乐乐呵呵过大年。
  省文化馆还用实际行动,向长期为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的老同志、群众文化战线的特困户送去关怀和温暖。今年1月6日,馆领导班子来到榆中县新营乡群文战线特困户家中慰问。家住榆中新营乡的老群文工作者马维新今年71岁,已有51年党龄,年老体弱收入微薄,生活非常困难。同住新营乡的文化专干田林忠和特困户石学礼也面临类似的经济困境。“你们为群文事业服务多年,现在年纪大了,组织应该关心和照顾你们。”在马维新屋子里,馆长陈化亲切地与他们聊天,并送上慰问金。1月7日,省文化馆馆领导班子又赴皋兰西岔乡慰问群文战线困难群众,送上慰问金和春联。
  “春季高雅艺术送百姓”之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演出圆满成功。“春季高雅艺术送百姓”活动是甘肃省文化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文化厅党组提出的“六大任务”建设目标,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次有益探索。活动让我省优秀传统文艺精品惠及百姓,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此次活动采取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公益性演出方式,广大市民只要持本人身份证即可免费领取入场券一张。同时,省文化馆还坚持为劳动者服务的主旨,送各演出会门票到工地、到基层,为农民工、基层工作者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

  “十二五”让更多优秀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2011年,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对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主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目标。作为省级文化馆,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思路、面向基层、延伸服务,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让更多优秀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让人民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对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五年时间内,针对市、县专业人员的需求,举办声乐培训班,舞蹈编导培训班、合唱指挥培训班等,提高市、县两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群众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不低于16项。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树立,以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要高唱主旋律,为和谐社会服务。并且,通过活动形成群众认可、百姓喜欢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省文化馆的一张名片。“十二五”期间,群众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不低于16项,五年共计90项,参与群众50万人次。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完成全省非遗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保护规划上。有针对性的对文化内涵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传承效果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复查,使这些项目永续传承发展。积极配合省文化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讨论和实施,推动联合国项目“花儿”的保护及建设。另外,积极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保护系列丛书。“十二五”期间,完善省级非遗保护中心机构的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永续发展的道路。
  形成良好的群众文化创作链条。进一步重视群众文化理论的创作,召开各艺术门类创作座谈会、改稿会,针对创作队伍、演出队伍、活动队伍等进行研究讨论。举办作品讲评会和创作培训班,例如:群众文化歌曲研讨会;小戏、小品创作研讨会;群众诗歌、散文创作研讨会等,聘请有关专家主讲,并形成文集,向群众免费发放。以创作带动发展,形成良好的群众文化创作链条。
  搭建省、市、县文化馆之间沟通的平台。在省、市、县文化馆之间搭建平台,起到工作上上下互动、思想上统一认识,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每年召开一次省、市、县文化馆之间的论坛,确定论坛主题,确保论坛质量,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开拓视野、推广经验、共同提高的作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文化馆必将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阵地和精神食粮,为弘扬主流文化、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大省
下一篇:绚烂辉煌 蔚为大观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