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府城隍庙和金天观升格为“国保”
2013-05-27 15:32:27   来源: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雷媛   评论:0

两处文物遗存是这座城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的样板 ,还应该是几百年来古建之美的一种诠释与印证。 然而,眼下乃至很长的今后,古建之美急需更大保护的现实,是国保光环也遮盖不...
         两处文物遗存是这座城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的“样板” ,还应该是几百年来古建之美的一种诠释与印证。
        然而,眼下乃至很长的今后,古建之美急需更大保护的现实,是“国保”光环也遮盖不住的。
 
 
现存于金天观的清时期的碑刻


已消失了的金天观的壁画


昔日金天观
 
  金天观里的壁画
 
       民国“鸳鸯蝴蝶派”的写手张恨水见过兰州金天观的壁画。
       那是张恨水第一次来兰州,时间是1934年。此事在2009年刊发的一篇《张恨水笔下的兰州风物》的文章中有详细记述:“过了一条小街就到了雷坛(金天观,即现在的工人文化宫)了。原来这里是一个道观,进着庙门,便是一棵很大的槐树。那树身的粗度,大概要两人才合抱得拢……这里是一座很大的院落。绕了院子四周,全是一丈宽的廊庑。在廊庑的白粉壁上,牵连不断地画着人物画;在廊庑檐边,却列着木料编排的栅栏,游人只能在栅栏外向里看,却不能伸到壁上去抚摸。人物故事是根据相传的神话,记述了老子的一生。”这是文章引述的张恨水的文字记述。
        “金天观原来的确在东西长廊绘有数十米长的壁画,据传为明永乐年间所绘,绘的是太上老君降世八十一回传奇故事,各种不同的‘神仙’人物和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画工精细,形象逼真。最为可惜的是这些壁画如今已荡然无存。”《张恨水笔下的兰州风物》署名作者高羔在文章中为金天观壁画的消失发出了慨叹。
        现实中,原兰州市地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先生也有同样的慨叹:“1966年,壁画被兰州某高校‘破四旧’的人用铁锹硬生生地铲毁了。”
        “雷坛庭院四周筑回廊,回廊处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庭院南部回廊有二十间,东南部绘的是《雷祖出巡图》,西南部绘有《雷祖回宫图》,各二十幅,描绘了雷祖率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击雷闪电刮风行雨的全过程。回廊中部两侧各隔一间空廊,共四十间,绘有《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共八十一幅。图下各写经文。壁画绘于明建文、永乐时。”早在几年前,邓明在他的《兰州史话》一书中就对金天观壁画的数量及内容做了详述,并以《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壁画为例,介绍了已经消失的金天观壁画的文物价值。
        俗称《老子八十一化图》的《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是根据宋代的老子经传绘制的关于老子历世降生显化的神话故事连环画,属于“道教史迹图”。壁画从元气肇始,天地初立,老子应运而降绘起,接绘老子为三皇五帝尧舜禹之师,西过函谷关,住崆峒,渡流沙,化胡人,以及秦汉隋唐以降,老子分身降世显灵讲道度人的种种传说故事。壁画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布景极有章法,敷彩绚丽。每一幅画面中人物皆相对集中,组成一个故事情节。各幅壁画画面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整部壁画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如出一人之手。
        金天观壁画的精美,还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1925年,时为北大教授的陈万里游金天观时得见壁画,随即拍摄了《老子八十一化图》,随后还在其《西行日记》中专门做以“……特郑重记之(金天观壁画),冀研究宗教史及宗教艺术者,知兰州有此道教壁画也”的记述。
        “由壁画足以显现金天观这个明、清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城关区政协文史编委员会的柏敬堂先生说,“金天观古建筑群作为明、清两代甘肃地区著名道教活动场所,是甘、青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它是在明肃王亲自挑选的风水宝地上建起来的。”
        公元1399年,从张掖刚刚移藩兰县的朱元璋十四子肃庄王朱楧,游览城西南阿干河西岸,只见山耸入云天,有仙人舞袖之形,九曲黄河北绕,九州台如玉案前供,直呼“宝地”,次年便建成金天观。据《甘肃通史·明清卷》记载,明朝建立后,道教的地位不断上升。天师道主张正常被朝廷封为真人,食二品官俸,统领全国道教。而肃庄王朱楧笃信道教,在他的手中建规模宏大的金天观是顺理成章之事。金天观落成后,肃庄王延请武当张三丰的弟子孙碧云任第一任住持。由此,打破了之前由张天师的正一道统领甘肃道教的面貌,孙碧云的全真派在甘肃道教中陡然崛起。
        “自孙碧云起,金天观的历任住持多为在道、儒、释各家学问方面都有相当深邃修养的。”邓明说。坊间一直有“金天观藏书丰富且不乏珍本,以及收藏的历代字画丰富”的传闻。署名柳风的《兰州道教圣地——金天观》一文中的记述,似乎也印证了传闻的真实。文章记述解放前金天观最后一任住持韩壬泉曾花一百银元购买了张鸣皋的书。而馆内收藏品则从唐寅的到郑板桥的不等,据说仅书画就存了满满三大木箱。文章还说明了那些藏品的最后归宿:“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革’中被造反派以一斤四分钱的价格卖给废品厂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家塬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下一篇:力推彩陶文化产业发展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