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乐舞:隋唐宫廷艺术的瑰宝
2015-04-22 01:09:57   来源:李满福    评论:0

西凉乐舞,是汉唐以来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乐舞。而今,我们身边还有西凉乐舞的影子吗?是尘封的历史掩埋了它的光彩?是浩瀚的戈壁剥蚀了它的色泽?是东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走了它的妙音?国内学者一直在寻找,在辨析,在思考。

莫高窟220窟壁画中的乐舞图
 
  中国的音乐史,有一段漫长的时期是文字的音乐史,并无音像资料可佐证。大多是根据史料、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以及出土的有关文物进行推断,诠释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
  西凉乐舞,是汉唐以来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乐舞。而今,我们身边还有西凉乐舞的影子吗?是尘封的历史掩埋了它的光彩?是浩瀚的戈壁剥蚀了它的色泽?是东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走了它的妙音?国内学者一直在寻找,在辨析,在思考。

中西音乐文化的大熔炉

  古代凉州,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范围涵盖了包括今之河西及周边更广的地域。《晋书》有记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这一片山川大地,不只是族民麇集,争战兴废,也生长有稻粱棉菽,更有欢歌妙舞。
  公元四世纪初,中原处于战火之中,而当时汉族人张轨所控制的凉州却相对比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纷纷来到凉州居住。这些移民的到来,同时给凉州带来了中原地区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汉、魏旧曲一并被带入凉州。
  公元349年,天竺国(今印度)的使者送来一部有12人的乐队和乐器到凉州,并带来印度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圆鼓、都昙鼓等九种。
  公元381年9月,北方最强盛的统治者苻坚手下大将吕光奉命征西域,降者三十余国。吕光率兵攻占龟兹撤出时,“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技异戏”。这是西域文化艺术传入凉州的最早记载。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声,起蔡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
  可见,作为西凉乐舞代表作的《秦汉伎》,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古乐、龟兹音乐和天竺音乐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乐。《秦汉伎》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
  西凉乐舞之所以能够流传于河西而风靡于中原,同样是因为河西保存并向中原输送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这批人被称作“乐工”和“伶人”。《魏书•乐志》记载说:“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魏)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这批乐工和伶人及他们的后裔或集于五凉的庙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坞之间,他们承先启后,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魏周乐舞的复兴和隋唐艺术的发达树立了功勋。
  从史书记载中看,《西凉乐》的特点是娴雅、柔婉。它分为歌曲(声乐曲)、解曲(器乐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种。著名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汉》《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从曲名可看出,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舞蹈是西凉乐舞中又一重要表现形式。据《通典》记载:西凉乐舞的舞蹈分为“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单人舞,后者是四人合舞。这些舞蹈除了在宫廷表演外,群众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举行。
  古凉州地区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唐代诗人李端在《胡腾舞》诗中,对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细品诗境,是一幅古凉州少数民族丰富而生动的舞蹈表演场景。
  此外,《西凉乐》的乐队组织和演出规模之大,乐器种类和乐工人数之多,在隋、唐期间也是空前的,在宫廷所有的乐队中是最大的一部。
  据专家考证,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乐舞图壁画,表现的就是演奏《西凉乐》的场面。壁画中,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的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和弹拨乐器。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筚篥、五弦、横笛、腰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毛圆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两队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始终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这大概就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腾舞。
  此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乐舞图。
  有专家认为,敦煌壁画中的这些景象和史书上的有关记载大致吻合。
  樊锦诗曾在《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一文中,谈到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时说,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的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拉、打、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
  通过河西一带大量出土的各个时期的石窟壁画、墓葬壁画、画像砖、随葬品等文物,我们今天仍能依稀看到西凉乐舞在当时的影子,领略到西凉乐舞的动人风采。

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座上宾”

  凉州及河西不仅在引进西域音乐方面开后世风气之先河,而且在融合中西音乐,吸取西域乐舞丰富的营养等方面延及到隋唐。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凉乐舞和西域民族乐舞艺术在中原一带普遍流行起来。隋文帝开皇初(公元581年),宫廷制定了以“国伎”(西凉乐)为首的七部乐。隋炀帝时期,又增加了两部,使宫廷音乐达到九部。这九部中,七部是由河西输入的。
  有文献记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召开西域诸国的贸易洽谈会。当时,西域27国均派使者前来参加。为迎接各国来使,西凉乐舞故乡的艺术家们尽展其出众的才艺,凉州、甘州一带的百姓盛装观看,夹道欢迎各国使者的群众队伍长达数十里,场面十分壮观。
  凉州大曲是《西凉乐》的发展和继续,也是在《西凉乐》基础上派生的大型歌舞音乐。
  有资料记载,唐玄宗开元中(公元727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率领优秀乐工、舞伎、倡优,浩浩荡荡前往唐都长安,进献了凉州大曲。《开天传信记》详细记述了进献时的情景,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将凉州献乐人召进皇宫,又宣亲王、大臣、贵族们一同进殿观赏。凉州歌舞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和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在场的众亲王和大臣们都情不自禁击节叫好,一同向玄宗拜贺,幸获如此佳贡。
  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歌舞大曲——凉州大曲,便在长安宫廷站住了脚。后经多次加工提炼,特别是得到深通音律的唐玄宗亲自加工整理并将其改编为《霓裳羽衣曲》,由贵妃杨玉环伴舞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霓裳羽衣舞》。
  《新唐书•音乐志》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百首,多用西凉乐曲”。大量资料说明,《西凉乐》在隋七部乐,隋、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地位仅次于清商乐,影响是很大的。《隋书•音乐志》载:南朝陈后主因喜好西凉诸乐而导致亡国之祸,说明十六国时期《西凉乐》已流传到了江南一带。史载,唐朝使者到吐蕃就盟时,席上奏《凉州》曲精华之遍,说明唐代《凉州》曲已流传到吐蕃。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亡的宫中梨园子弟,又把宫中演唱过的《西凉乐》带到了全国各地。
  诗人杜牧的《河湟》诗中说:“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王昌龄在《殿前曲》诗中也曾有过精彩的描写:“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歌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还有王翰的《凉州词》,柳中庸的《凉州曲》等诗篇,都充满了对西凉乐舞的无比赞赏之情。当时的凉州大曲,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以它引人入胜的音乐风格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成为宫廷音乐家和民间音乐家必习的乐曲。这些从古诗词中流淌出来的字句,说明了凉州大曲在当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找寻逝去的音符

  西凉乐舞所蕴含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内涵,以及它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音乐、舞蹈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西凉乐舞在千年的传承薪火中,甚至找不到她的一段完整乐谱,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听到和看到其真实的形态了。但她曾有过的煌煌巨响,入云高唱,翩翩舞姿,在壁画中,在历史文献里都令人遐想万千……毫无疑问,西凉乐舞是人间乐舞中的精华。
  其实,我国的一些民间文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仰仗口头传播得以流传至今,民间文艺的母本,在漫长的“口授心传”的传播长河中会或多或少产生变异,但我们也可以从中依稀辨认出母本的状貌。以此溯源,我们也可以依稀辨认出西凉乐舞当年的风貌,并尽可能与它靠得近一些。一者为保护传承,一者为创新发展。
  省歌舞剧院艺术总监张稷认为,西凉乐舞是一个艺术综合体,渗透着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精髓,展示了音乐和舞蹈语汇,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
  张稷说,我省1979年创排舞剧《丝路花雨》时,就有西凉乐舞的影子,包括舞者的动作、服饰。之后,省歌舞剧院还专门创排了一个小节目,名字就叫《西凉乐舞》。直到现在,还常常作为出访演出的综艺节目,一次次登上异国舞台。
  在西凉乐舞的“家乡”武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们的专业艺术院团就有意识创排一些有西凉乐舞元素的剧目,如《凉州舞韵》《西凉乐舞》等舞蹈,现在还作为保留节目,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西凉乐舞这一历史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真正实现它应有的文化价值。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再次出击,历时一年多,创排了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2009年6月16日,该剧作为第七届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的重头戏,首次亮相舞台。
  《梦幻西凉》共分六幕,分别是:《天王破阵乐》《霓裳羽衣乐》《铿锵剑器乐》《花门吕腰乐》《天方回波乐》和《五彩凉州乐》。六幕中,柔舞、健舞交相辉映,器乐歌唱错落争鸣,细若潺潺流水,巨若雷霆万钧,慢若袅袅飘烟,快若闪电迅雷。
  专家认为,该剧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方式,都在向汉风唐韵靠拢。据说,为创排该剧,主创人员几次南下福建,从南音中寻找古代西凉乐舞的旋律。只可惜的是,因当地没有合适的剧场,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最终“刀枪入库”,让观众难免感到遗憾。
  长期从事舞蹈研究的武威市文化馆馆长李国安说,西凉乐舞虽无曲谱资料留存,但正是凭借民间文艺人士一代代的“口授心传”,今天的武威民歌、贤孝、宝卷、丝竹乐、攻鼓子、狮子舞等民间歌舞,也能找到一点西凉乐舞的影子。比如,西凉乐舞分为柔舞(女性舞蹈)和健舞(男性舞蹈),现在凉州四坝的攻鼓子,就是典型的健舞。
  据说凉州攻鼓子曾在1956年被选拔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受到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作为“八五”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凉州攻鼓子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目前,有着“西部鼓魂”美誉的凉州攻鼓子,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省图书馆古籍收藏掠影
下一篇: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