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文学:群星灿烂映照士人风骨
2016-12-16 09:04:32   来源: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雷媛   评论:0

 “孤傲的个性和批判精神”,这是古代陇右文士最集中最鲜明的精神格调,更是映照历史的文学精神。从东汉时期的王符、赵壹到东晋的皇甫谧、唐代的权德舆、明代的李梦阳再到清朝的王权……这些名字里有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洞见及持守。
 
王权画像

        言及陇右文学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除起源、体裁、素材、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文学形式之外,更深刻的影响还在于文学精神。
  
      “孤傲的个性和批判精神”,这是古代陇右文士最集中最鲜明的精神格调,更是映照历史的文学精神。从东汉时期的王符、赵壹到东晋的皇甫谧、唐代的权德舆、明代的李梦阳再到清朝的王权……这些名字里有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洞见及持守。
  
A
  赵壹:东汉辞赋大家持守士人精神
  
      《道德经》有言:至刚易折。纵观东汉大辞赋家赵壹的人生遭际,似乎就是这句老话的写照。
  
        出生寒门的赵壹是今西和县人。《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赵壹为人襟怀坦白,爱憎分明,不肯结交权势,也不喜欢结交趋炎附势的小人和庸俗之辈,因不合世俗,遭人陷害,几乎被杀,多亏知交营救,方得以幸免。”东汉延熹九年(166),年幼的汉桓帝受蒙蔽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凡曾抨击宦官、横议朝政以及与李膺等名士有来往者,均被株连,下狱二百多人,那些素与赵壹不睦的奸邪小人也乘机陷害他……
  
      研究陇右文学、文献学专家,西北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漆子扬博士就喜欢赵壹的文学禀赋,更敬佩其刚正不阿、耿介不群的个性。“《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辞赋,在深感世道黑暗,宦官、外戚、世族争权夺利,轮番把持朝政,法纪颓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之后,赵壹慷慨奋笔,写就此名传后世的文章。”
  
     《刺世疾邪赋》以激愤的感情揭露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指斥统治者不顾“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的贪婪本性。警告统治者荒淫腐败必遭覆亡——“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杝,积薪而待燃。”
  
       “后来爆发的黄巾起义和东汉的灭亡印证了赵壹的远见卓识啊。”漆子扬唏嘘。
  
      之所以赵壹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观点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一篇《刺世疾邪赋》,其批判的尖锐性在文学史上始终放射出不灭的异彩,为历代文士所瞩目。据《陇南史话》言,甚至有人评价此赋一篇压倒两汉所有的辞赋。
 
     漆子扬补充了一个细节,说清代乾隆年间,湖北一位私塾先生读《刺世疾邪赋》时深受触动,在赵壹表明自己人格准则的“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话语上面批了“古今同慨”的字样,被人告发,其和家人都被处以极刑。
  
      《穷鸟赋》是赵壹的另一篇辞赋代表,文章中赵壹通过对穷鸟所处环境的描述,表达其内心的愤懑和对现实的抗议,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寒门人士在黑暗社会现实中的不幸遭遇。业界评价此赋对祢衡《鹦鹉赋》和曹植的《鹞雀赋》都有启发意义。
  
      漆子扬很推崇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对于赵壹其文其人的论述之说。“赵壹对于士人在专治政治下的各种异化情形提出来批评,徐复观先生就此论述说,‘若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如赵壹所描写的一样,这将会使一个民族的历史归于终结。’除此之外,徐先生还表示,东汉的知识分子,所以在历史中能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乃是另有一部分置生死贫富贵贱安危于不顾,绳绳相继,在政治极端黑暗中,做出各种不屈抗争的节义、名节之士”。漆子扬认为徐复观的观点是在强调东汉后期士人精英的气节和他们的道德修养。
  
B
  权德舆:唐朝宰相,刚直不阿,亲民爱民
  
        生活于“安史之乱”的权德舆,是今天水秦安人,《旧唐书·本传》记载:权德舆十五岁就有文章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颇孚声誉,蜚声诸儒间。
  
     “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韩愈眼中的权德舆。很显然,在大文豪韩愈看来,权德舆更为人所尊崇的恰是其刚正不阿的勇气和不屑名利的品格。据《秦安史话》记,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司农少卿裴延龄管理财政,弄虚作假、贪污腐化,权德舆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书唐德宗,指斥裴的丑行,坚决反对裴担任此职。
  
        在权德舆任宰相期间,一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唐德宗却祈于宗庙,忙于求雨,结果,还是滴水未降。而已心中焦灼不安多时的权德舆见此情景,竟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随即在《论旱灾表》中陈言德宗皇帝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人民重建家园。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正月,刚正不阿的权德舆终究因谗言所陷而被罢去了宰相之职。在他被罢免前,淮南节度使王锷用丰厚的财帛贿赂宦官,谋求相位。权德舆再一次挺身而出,上疏唐宪宗竭力反对,在同朝为官的白居易等人的配合下,终于使独霸一方、搜刮民财的军阀王锷不得入朝为相。
  
      漆子扬的老家在天水武山,与权德舆算得上是半个老乡,与出生甘谷的清代举人王权也靠得上。王权作为清王朝陇右士人的杰出代表之一,深受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欣赏。左宗棠曾给陕西巡抚写信表扬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他的诗以反映农民疾苦,批判贪官污吏压榨农民为主要内容。”漆子扬说王权生活的年代,西方列强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让坚持严守华夷大防观念的王权内心无法接受,也让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王权看清了当时的官场丑态。《咏史》是他指责当朝官员无所作为的诗作,他多么希望官员能够像战国时期的西门豹一样匡扶社稷,救民于水火。”
  
       权德舆、王权乡贤是让漆子扬甚为骄傲的事。从1986年大学毕业后,整理研究陇右文献始终是他的一个研究方向,30年来从未改变。一直以来他不懈地从事陇右文学研究,除过一种学术故土情怀之外,还有就是在学术研究上,漆子扬自称不是一个“凑热闹、赶时髦”的人。
  
       漆子扬秉性刚直,他的学术信条贯穿始终,“我是一个喜欢观看学术时髦的人,但我轻易不会追逐,我就愿意守着自己熟稔的那些‘老古董’们——陇右文学、陇右文献、陇右地域文化还有古代文学文献深入探究。”
  
        这么多年了,漆子扬总是被那些历史深处的身影所感动和感染。他每一次阅读古代陇右先贤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人生经历时,都会被他们的人格所感染。为先贤们不为邪恶所屈服的高贵品格雀跃,也为他们耿直的性格所带来的个人不幸感到惋惜痛心。
  
      “身为学者,我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后人知道生活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曾经为中国的文学书写过灿烂的篇章,我们理应为他们自豪。”
  
C
  李梦阳:明朝前七子领袖
  推动明代启蒙思潮
  
李梦阳雕塑
     
       史载,19岁中进士的李梦阳“清姿玉表,相貌堂堂。”就当下时尚所称的“小鲜肉”一枚。然而,李梦阳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一个有胆识的古代知识分子本该有的文人精神。
  
       昼提灯笼是坊间流传的李梦阳参加进士考试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李梦阳自小跟随做官的父亲到外地生活,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19岁回乡参加应试又听闻了官家鱼肉百姓的事实,义愤填膺,就想借机发泄一下,灵机一动间就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第二天早晨,当他进入考场时,手里打着一盏点燃的灯笼,守门官吏和其他秀才都很惊讶,问:“你怎么白天打着灯笼行走?”李梦阳一本正经地答说:“现在太黑暗了,我怕遭人暗算!”
  
       《庆阳史话》载,因为刚毅不饶、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犯颜上谏,在李梦阳52年的人生岁月中,其先后五次入大狱。
 
       李梦阳是庆城县人,从明孝宗时期开始入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上孝宗皇帝书稿》,直接批评弘治皇帝重用张皇后胞弟寿宁侯张鹤龄,并斥责张鹤龄“招纳无赖,罔利而贼民,白夺人田土,擅拆人房屋,强虏人子女,开张店房,要截商货,横行江河,势如翼虎”,希望皇帝驱逐佞臣。不过,这位寿宁侯也非“软柿子”,他立马也上奏,诬陷李梦阳讪谤皇帝母后,罪当斩。不得已的明孝宗下李梦阳锦衣狱。后来觉得李梦阳正直的官员交相上奏,李梦阳才得以释放,但是还是罚俸三月。话说出了大狱的李梦阳,一日于路上偏偏遇到了寿宁侯张鹤宁,顿时怒火中烧,破口大骂还不足以解气,还用马棍打掉了寿宁侯的两颗牙齿。那个寿宁侯自知理亏,不敢与他计较,真正是打碎牙齿和血吞。
  
        明武宗正德三年,李梦阳再次入狱,只因草书弹劾宦官刘瑾专权一事泄露,被刘瑾打击报复。从正德初年起,宦官刘瑾就把持了朝政,而多数朝臣畏政如虎,不敢多言。李梦阳鼓励大家联合谏官驱逐宦官,并代替户部尚书韩文起草《代劾宦官状疏》,要求诛杀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李梦阳这一次入狱,直到两年后刘瑾伏诛才被重新起用。
  
        李梦阳在弹劾贪官污吏上堪称是屡败屡战。在他出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弹劾江西巡抚御史江万实不谙宪体,不料却遭到江万实的诬陷获罪第四次下狱。幸亏江西上万名生员联名伸冤,才得释放。“理应看到,李梦阳在混浊堕落的时代,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漆子扬直言。
  
       除高尚的人格之外,文学是李梦阳的另一大人生成就。人格和文学成就是陇右文学精神的构成元素,缺一不可。
  
       “明‘前七子’领袖人物李梦阳的文学复古思想同时具有思想启蒙意义,冲击了程朱理学对人性的禁锢,给思想界带来了新的认识观念,推动了明代启蒙思潮的发展。他一生创作两千余首诗,表现了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体现了他为国效力、抗击邪恶的人生理想。”漆子扬说。
  

      编辑:白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
下一篇:甘肃贡院----百年学子的追梦殿堂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