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通渭的华章
2013-03-17 15:44:14   来源:   评论:0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影视剧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的七律《长征》,高...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影视剧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之情。
  可以说,这是一首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总结之作,也是所有描述长征诗句中最为夺目的篇章之一。然而,人们并不知道,《长征》就是在通渭诞生的,是领袖毛泽东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的广场上,红军陕甘支队举行连以上干部会议时,毛泽东首次吟诵了这首诗。至此,这首名传千古的华章,才开始被红军战士传唱。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被人们所模糊而遗忘了的往事。如果时光转到1935年的9月,在沟壑纵横的通渭大地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幕。   

四支红军长征过通渭   

  记者就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庆振轩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七律《长征》在通渭诞生的前前后后。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通渭一词出现在宋代,在公元1106年北宋政府为防备西夏进攻而设立了通渭县。之所以名叫通渭,因为此地是通向古渭州的要地。当时,防守西夏的韩琦向朝廷建议,修筑古渭寨等城堡,“古渭,通成外御之势,隔绝西人(即西夏)并吞古渭一带的诸番”。宋神宗通过了这项建议,北宋朝廷就把筑成的擦珠城堡赐名为“通渭”。1106年升通渭寨为县。这里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支部队都先后从通渭经过,前往陕北。
  红军长征路过通渭,不仅秋毫不犯,而且在当地组成了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最为耀眼的是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在这里写成了七律《长征》。它为通渭大地上留下了永远值得记忆的一页。
  从1932年10月后,在国民党的大军围剿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分别开始战略转移。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后,先后进入甘肃境内。1935年8月13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由秦安县进入通渭新景乡,由此前往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1935年9月26日,红军第一方面军(右路军,即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下,进入通渭。他们先后在榜罗镇、史家庙、通渭县城、五星川等地驻扎宿营,于10月20日进入静宁界石铺。1936年10月9日至17日,红二方面军通过通渭,期间先后与国民党军多次发生激战。1936年9月3日,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渭,7日凌晨再次攻占通渭县城,同时成立了马营、第三铺、上庙子、何家坡以及通渭县苏维埃政权,10月22日全部通过通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黎明文章胡缵宗
下一篇:甘肃电影:历史深处那些难忘的“镜头”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