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贡院----百年学子的追梦殿堂
2019-03-20 17:01:16   来源:【原创】文化甘肃网   评论:0

“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的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作为清末17家贡院之一的甘肃贡院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衰。
 
 
至公堂

文化甘肃网:(文图 杨家震)创建于清末的甘肃贡院,是中国千年封建科举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岿然优存,它见证了陇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过程,讲述着沧桑岁月里的流风遗韵。

       “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的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作为清末17家贡院之一的甘肃贡院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衰。

       2018年10月,以甘肃贡院至公堂、观成堂为馆舍而建的甘肃科举博物馆在兰州开馆,甘肃贡院主体建筑位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内,这里曾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晚清学子的科举之地,最多时有3000多人在这里参加科举考试,牌匾“至公堂”及楹联由左宗棠题写。甘肃科举博物馆内陈展面积460平方米,陈列展览由科举回眸、陕甘分闱、人物撷英、穿越百年四部分构成。基本陈列以甘肃举院建成以来的情况及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兴起的近代教育、现代工业等内容为主线,结合馆藏展品、人物故事、多媒体展示、观者体验项目等。
 

  陕甘总督 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大臣,博学善思,尊重文化,尊重读书人。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入驻兰州,他看到经过10年战乱的甘肃民生凋敝,财力枯竭,一片衰败的景象,人口下降到300多万,900多万人或死于刀光剑影,或流落他乡,很多地方百里之内不见一村一人。而且由于战祸,连续10年,陕甘未曾科考,许多甘肃人才失去了施展个人才华抱负、报效国家的机遇,同时严重影响了清廷在甘肃延揽人才的政治策略,也直接阻碍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左宗棠为尽快消弭战祸对甘肃的侵害,振兴民众的精神,改变凋敝贫弱的社会面貌,在文化教育领域,他一面大力创建学校,一面上书奏请朝廷,请求陕甘分闱。该年冬,清廷核准左宗棠奏请,同意分闱,同意修建甘肃贡院。

左宗棠亲书“至公堂”

 
       当时的甘肃兵气缠绕,地方财政无力兴建贡院。左宗棠决定找吴可读(柳堂)出面解决。吴可读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因母丧归兰,担任兰山书院山长,在甘肃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名望。他受命后凭借个人影响,四处奔波,行走于各州县衙门,托钵于富绅商贾之家,发动甘肃各界募集资金。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劝捐白银51万余两。因此,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吴可读,就没有甘肃贡院。
       
       左宗棠亲自率领官员堪选地址,于光绪元年(1875)春在兰州城西北角海家滩(今西关什字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建成甘肃贡院。贡院建筑规制与全国其他贡院一样,只是规模较大。其基纵140丈,横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中为至公堂,堂前为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号房。至公堂后有牌坊、栅栏,栏内南为执事委员厅,北为授卷所,后为观成堂。建筑宏伟,一次可容纳4000多人考试,属国内罕有。

     观成堂
     
       左宗棠为甘肃贡院大门书写“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并亲书“至公堂”匾额,题写楹联:“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吴可读先生也逸兴思飞,为贡院撰写了对联: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上联述写甘肃继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之后,建成举院的盛举,展示举院规模的宏伟,希望甘肃学子饮水思源,刻苦攻读,不要辜负左宗棠的一片苦心;下联赞扬甘肃悠久的历史文明、壮丽的河山,希望甘肃学子奋发图强、认真答卷,为家乡争光。光绪元年(1875)秋,甘肃举院进行第一次乡试,吴可读先生在兰山书院的弟子安维峻考取了第一名。

 
   
     
       甘肃贡院建成,甘肃分闱乡试,结束了甘肃生源千里迢迢赶考的艰困局面,举人的名额也大幅增加。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在光绪元年(1875)秋八月举行,应试者约2700余人,比以前赴陕西乡试的人数增加了数倍。左宗棠自肃州(酒泉)回兰,亲自入闱临监。光绪二年(1876),乡试录取62人,其中知名者有秦州张世英、刘永亨,镇原慕暲(慕寿祺父亲),兰州胡席珍,静宁汪源瀚。此后每科录取42名左右,最多的一科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录取84人,原本在二十六年举行,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推延。该科第一名河州(今临夏)祁酉源、第二名平番(今永登)把锡龄、第三名迪化(今乌鲁木齐)唐鹿熙,另甘谷宋兴周、颉步瀛、王德成,武山陈青选、邓汉功,文县关熙、杨永年,榆中杨巨川、靖远范振绪,陇西祁荫杰、阎士璘等。
 
 
      光绪十一年(1885),陕甘总督谭钟麟再次增修甘肃贡院,建成了明远楼,使甘肃贡院考棚达4000多间。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贡院从此淡出历史舞台,也淡出了学子的人生视野。根据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甘肃通志稿》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统计,自唐代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废除,甘肃考中进士775人,其中武进士133人;举人4777人,其中武举人1707人。从光绪元年至三十年(1875~1904),甘肃贡院共举行乡试考试13科,选取举人681人。自光绪二年(1876)赴京参加会试13科,考中进士116人(不包括武进士),平均每科9人,最多的一科是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11人,最后一科为1904年的甲辰科8人,分别为会宁人苏源泉、陇西人阎士璘、榆中人杨巨川、兰州人王烜、临夏人邓隆、文县人程天锡、会宁人万宝成、陇西人祁荫杰,除了苏源泉、万宝成外,其他六人皆有著作传世,鹤鸣陇原。
 
   


      1913年,甘肃专门法政学校迁入甘肃贡院改建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改为省立甘肃学院(今兰州大学前身),至公堂成为学校图书馆。三层楼阁的明远楼,于1919年由刘尔炘(果斋)先生迁至五泉山,更名为万源阁,保存完好,现在是兰州名胜五泉山公园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

       甘肃贡院的建立,陕甘分闱,分设学政,促进了甘肃各地书院、义学、私塾的蓬勃发展,甘肃的文风也逐渐兴盛起来,对改变甘肃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兰州文史专家邓明介绍,“各省的贡院都建在省城的东南边,坐北朝南,甘肃贡院却在省城的(当时的兰州城位置)西北边,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兰州是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河谷川地,受地形限制只能建立带状的城市。在当时的兰州城里,基本上已经没有地方修建一座宏大的举院了,所以当时是选在城外建立了举院。这也是左宗棠不拘泥于祖宗礼法,因地制宜思想的反映。”
  
       邓明还透露了甘肃举院许多细节:“甘肃举院外面有两圈城墙,上面插满了棘刺,这就是为了防止枪手和作弊的人偷偷从墙上爬过来,明远楼到至公堂南北两侧建造了四千间号舍也就是考生考试的地方,被称为南文场、北文场,这些号舍按照《千字文》编号。每间号舍三面是墙,门都朝着南面开,约宽三尺,深四尺,高八尺,位置非常狭小,只能容纳一个一桌。在考生进场之前,有一个是搜检的过程,因为考试时间很长,可以带吃的和水以及文房四宝进去,但必须经过搜检以确保符合规定。”
 
 
     
       甘肃科举博物馆中除了丰富的馆藏展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科举文化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其中,最具亮点的就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题写的至公堂匾额和楹联,这在全国都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另外设计装置了12块触摸查询展示屏,用于对展览延伸知识进行系统的查询和展示。触摸查询屏主要是对展馆导览、贡院建筑布局、全国其他贡院基本情况、乡试考卷、清代中国科举三甲名录、清代甘肃进士名录等内容进行电子展示,观众可根据兴趣点自由进行查询了解。在尾声部分还设计装置了体验答题触摸屏,内置科举知识的考试题并设等级评定,让观众参与其中,体验乡试答题的感受,提高了趣味性和参与性体验。与此同时,展示屏则根据展区划分对考棚结构、规模、作用以及左宗棠的奏折进行动画演示,让观众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展示项目中,最具分量的则是一部全国唯一真实还原科举考试场景和考棚结构的3D短片。通过多方考证、取材,全角度、多方位3D建模技术,短片高清还原了甘肃贡院建成后的第一场乡试时的情景,使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科举考试时的盛景,了解科举考试的流程和贡院的布局。

     兰大二院文史办副主任贾守雄告诉记者,甘肃贡院的保护利用受到兰大二院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他们对甘肃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才使得甘肃贡院这一兰州高品质的文化景点得以保存和流传。为此医院还专门成立了文史办负责科举文化的研究和发掘以及进行甘肃科举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和参观接待。贾守雄说,甘肃贡院创造了诸多的全国之最。在清末全国同等级的17座省级贡院中,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建立的一座贡院,是中国最西部的一座贡院,甘肃贡院同时拥有中国最长的贡院对联,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与黄河为邻的贡院。甘肃贡院所遗留的至公堂、观成堂和明远楼,以及对三座古建筑完整的保护利用,使得甘肃贡院在全国仅有的为数不多科举遗址中声名鹊起,为人们津津乐道。目前甘肃科举博物馆已顺利人选第七批甘肃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也登上了最新出版的甘肃旅游地图和兰州旅游地图,大家也可以通过百度地图准确找到甘肃贡院。每周三,甘肃科举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甘肃科举博物馆是以甘肃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以至公堂、观成堂等遗存为前提修缮完成。2013年,国家教育部、甘肃省文物局拨专项资金,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组织修缮工作,2018年10月,恰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建院90周年。医院决定在至公堂和观成堂分别建成的“甘肃科举博物馆”和“院史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充分利用和保护两座历史建筑,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甘肃科举博物馆的建成,打开了一段跨越140余年的档案,是研究历史文化尤其是科举制下的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重大资源和宝贵基地,将有利于帮助甘肃民众了解甘肃贡院的历史,为我省塑造核心亮点,进一步彰显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质,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发掘与研究工作,为冲击第8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积蓄力量,他将成为甘肃省科举制度悠久历史的集中展示平台和传承、弘扬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 

       编辑:白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陇右文学:群星灿烂映照士人风骨
下一篇:从祝枬别墅到静观园——看后科举时代甘肃贡院对甘肃教育的贡献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