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2019-08-07 09:36:55   来源:文化甘肃网   评论:0

我在科博做讲解:讲解工作远不及大家想象那么简单,它是气质、肢体、语言、思路、感情、知识储备量的诸多结合,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对讲解员的要求是何其之高,和导游不可同日而语。

王永芳:我在科博做讲解——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原创:甘肃贡院】 2013年8月,秋高气爽,大学毕业后,我应聘至兰大二院,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开启我的职业生涯。四年中,我恪尽职守,本着慎独精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甘肃科举博物馆讲解员 王永芳

       2017年9月,我调至文史办工作,这是我专业技术工作的结束,也是我新领域的开始,从此,我正式成为了一名讲解员。这是我探索科举历史、遨游书海的开始。

       第一次邂逅至公堂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蓝天白云下树木青葱、枝头飞鸟盘旋鸣叫,远远望去,破旧的至公堂,历经140多年风雨岁月的打磨,依然保留着历史的沧桑印记,给人以直击心灵深处的震撼。穿过树叶的光线洒在至公堂楹联上,斑驳陆离,“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字迹清晰可辨。置身其中,时光如昨,甘肃第一次乡试的壮观景象似乎就在眼前。看着此楹联,左宗棠前期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被重用后的感慨瞬间浮现眼前,对左宗棠心怀天下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左宗棠科举路途坎坷,一波三折,被国家重用时已过不惑之年,“一攀丹桂”正是说他参加乡试一次中举,“三趁黄槐”则说他三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左宗棠题写甘肃贡院楹联之时便是甘肃贡院建成之日,甘肃贡院第一次乡试人山人海、景象壮观,而作为监临官的左宗棠不由得触景生情,回想起五十年前的旧事,心中五味陈杂,整副楹联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左宗棠求才若渴、举贤纳士的良苦用心。这幅原迹留存的左宗棠手书楹联,在全国绝无仅有。其本身既是一幅书法作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我本是理科生,人文历史知识匮乏,却对文史类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医院文史办和团委招揽院史讲解志愿者,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利用休息时间,接受了系统培训。在这期间,我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感受到理科思维之外的另一种思考模式,也义无反顾的喜欢上了深厚的科举文化。此刻,我也真正了解什么是科举,还知道原来众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如诗人杜甫、书法家颜真卿、爱国将领林则徐等都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铨选出来的佼佼者。通过培训,我也知晓晚清重臣左宗棠在维护西北的稳定和国土安全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推动西北的教育和甘肃文风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讲解工作远不及大家想象那么简单,它是气质、肢体、语言、思路、感情、知识储备量的诸多结合,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对讲解员的要求是何其之高,和导游不可同日而语。

       讲解让文物变得有温度,即使我们不处于同一个时空,充满情感的解说,却会将我们拉入穿越般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共同感受文物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感。讲解是心与心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
 
 
        编辑:白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思瑶: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