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瑶: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2019-06-26 09:53:20   来源:文化甘肃网   评论:0

如果说讲解员是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那么讲解内容就是搭建桥梁的砖石。

甘肃贡院讲解员——李思瑶



甘肃科举博物馆 甘肃贡院 昨天, 我在科博做讲解——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文化甘肃网讯:近日来,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及《上新了故宫》等节目携手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将“文物”以一种全新、活态、时尚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节目一经推出便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浪,征服了大量观众的心。作为一名节目观众,我与许多人一样被“国宝”故事深深打动,既佩服古人的智慧创造,也为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情怀和精神而自豪;作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我的职业特性也让我在观看节目时更为仔细和敏感,前世传奇的演绎、今生故事的讲述还有馆长们的推荐评价都让我引发了对讲解工作的一种思考。

       作为甘肃科举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博物馆讲解员,我在想,应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讲解是博物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博物馆的窗口”、“文物代言人”。“普通话标准”、“形象气质具佳”等外部条件较为优秀的讲解员确实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良好体验感,但我认为,讲解员最重要的是“服务”于讲解的核心——讲解内容。


       如果说讲解员是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那么讲解内容就是搭建桥梁的砖石。在日常讲解中,我总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告诉观众,而冗长的讲解内容和不够强的逻辑性不利于观众的理解。随着讲解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讲解要讲重点,也就是展厅的重点文物以及文物的重要信息。

       关于讲解内容的设计,记得讲解员培训时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朱永光说:“讲解应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这里的“点”指的是重要展品,“线”指的就是展品之间的关系,“面”指的是要表达的主题。“点线面的结合”其实就是指讲解员应该寻找到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最重要的展品,着力讲述展品的亮点从而形成对展览主题的表达。因为在甘肃科举博物馆内有很多展品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或背后的故事,比如讲解作弊利器《增广四书备旨》的时候,要通过清晚期科举取士的利弊去分析他们怀揣作弊工具去考试时的心态。这本《增广四书备旨》就是一个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士子的后辈在清理祖上遗物时,从一堆尘封已久的书籍里发现的。当时这位先生只是想清理书籍上落满的灰尘,却没想到从这堆表面看起来毫无异样的古线装书里翻出来这样一本奇书。这本只有古线装书十四分之一大小的袖珍书里包含了《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在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考生想通过科举考试去改变命运时,有人皓首穷年苦读圣贤书,有人却想铤而走险寻找捷径。这种实物与故事结合的演绎将文物与人联结在一起,使文物变得有生命、有人情。
 
       文物之所以温暖,在于它背后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有了情感的相连,一件文物才有了温度。比如甘肃科举博物馆内展陈的甘肃制造局铺首,这对铺首的用料是铜制鎏金,鎏金已经随着时间的冲刷变得斑驳。两件铺首为兽面衔环式样,兽面双目突出,双眉宽大,额部似山尖形,双耳外撇,兽面阔鼻,面目凶恶狰狞,形态逼真;这对铺首见证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漫漫征途,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十七年中,中国第一次使用本国近代工业生产的武器战胜外国侵略者的光辉历史,其背后蕴含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所以,我们若能在讲解中将文物或历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内涵向观众传递,便能更好地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文化自信及尊严感。在甘肃科举博物馆讲文物,是做科举文化的引领者,也是科举文化的传播者,愿能把展陈的美、文物的美以及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都能够更好地讲述和传递。
 
       稿源、图片:李思瑶      编辑:白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樊锦诗:敦煌的女儿》获黄河文学奖
下一篇:传承千年科举文脉,讲述文物前世今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