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楹联:一场传承千年的“陇中对”(下)
2017-03-09 11:30:22   来源:兰州晨报  魏 娟  赵鑫远   评论:0

历数先贤,清代、民国期间的楹联大家推动播撒甘肃楹联文化,使“楹联”成为广大普通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中国楹联学会向舟曲县授予“全国楹联文化县”称号。                 省楹联学会提供

  历数先贤,清代、民国期间的楹联大家推动播撒甘肃楹联文化,使“楹联”成为广大普通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再度迎来百花齐放的春潮。割不断的文脉再续前缘,陇原大地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楹联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悬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山河内外,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奇妙两行字聚合几辈人
  陇上楹联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两行文字在河陇大地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以后,甘肃楹联人率先打破禁锢,在1981年就开始组织大规模楹联征集活动。
  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华夏大地自此有了专门的楹联学术团体。受此带动,早已参与楹联活动多年的甘肃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安维翰激动不已,开始四处奔走争取筹办“甘肃省楹联学会”。
  安维翰出生于会宁一个书香门第,曾受过清末民初甘肃楹联大家杨思、黄文中等人教导。工作之后,由于这些楹联家的影响,安维翰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楹联研究上。
  1981年,他完成了代表作《甘肃楹联述评》一文,之后又出版了《艺苑奇葩对联》。1983年、1984年,他组织策划了两次大型的全省楹联征集活动,吸引了许多楹联爱好者参加,不少人成为近30年来活跃在甘肃联坛上的重要人物。
  在安维翰和众多楹联爱好者的推动下,1986年10月28日,甘肃省楹联学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7个省级楹联团体。
  学会中,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楹联文化的学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楹联将他们连接起来。
  成守铭和成倬父子同时入会,担任理事。他们的祖上是清代陇中著名的田园诗人、联家成大猷。成大猷编著的《对联燹余》、《逸园诗草》等影响了成氏家族数辈人,包括成倬以及父亲成守铭。
  成守铭是解放前甘肃省政府建设厅的水利专员,解放后回到了漳县老家,诗作曾入选《全陇诗》。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后,他来到兰州,免费为学会服务,联络各地会员,编辑各类书刊。
  受家庭影响,成倬也自幼喜爱诗歌、楹联,1977年恢复高考后,成倬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成倬创作了大量对联,悬挂在省内各地。在兰州水车博览园里,段续雕像背后的一块大石头上,雕刻着成倬为水车题写的对联:“款款轮回,若遇千难休止步;悠悠辗转,须知万事要躬行。”
  有一次,成倬去水车博览园散步,看到许多人围在刻联的石头前留影,他走过去抚去了石头上的尘土、落叶。游人请他让一让,他笑着说:“这就是我写的。”游人们哗啦围上来,纷纷要和他一起合影留念。

  自古关西出大将而今陇右起联才
  30年来,甘肃省楹联学会涌现出了一大批楹联名家,他们活跃在国内联坛,弘扬传统文化。
  学会顾问齐培礼磨砺于军旅,是我省历史上出版楹联著作最多的联家。先后编著了《现代名人楹联选注》、《胜景游踪—甘肃旅游联话》、《中国清真寺对联选注》、《阴平古今对联选》等8部著作。其中,《中国清真寺对联选注》填补了同类书出版的空白,《胜景游踪—甘肃旅游联话》一书被评为甘肃省十年文学创作三等奖。
  学会副秘书长、民勤县文联副主席樊泽民在2003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获奖对联大观》,为编著这部书,他在网络还不发达的上世纪末,印制了4000多个信封,给各地联友、学会写信,搜集资料。经过三四年的征集,他收集了建国以来各个楹联比赛中的获奖对联,包括港澳台、海外华人社区等各地的楹联作品,借债近10万元出版了此书,在楹联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获奖专业户”刘志刚是我省获得各类楹联奖项最多的联家,有260多副作品被雕刻、悬挂在各地景点、建筑物上。
  刘志刚题山西省黄河大铁牛联:“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成为当地必备的导游词,逢人便说,广为传诵。他为乐山凌云寺题联:“一寺凌云撑岳起;三江稽首拜佛来”,为苏州静院堂题联:“静心如水,思物轻,思情重;远友若亲,处时短,处情长”。他的作品见微知著,大气高远,充满人生智慧。
  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全国目前唯一一个80后省级楹联团体负责人王家安虽然只有28岁,却发表了楹联作品1000多副,曾连续八年获得中国对联年度最高奖项“中国对联创作奖”,其中五年,为甘肃省内唯一获奖者。
  2011年,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故里浙江海宁,新建的金庸书院即将落成,面向海内外征集书院门联。王家安以“拂剑我长吟,教金樽倚鹿,碧血屠龙,万代江湖同笑傲;寻书天渐晚,恰皓雪飞狐,苍原跃马,一楼神采共参详”长联拔得头筹,并应邀参加落成典礼。金庸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通过书信对悬挂的匾联表示赞赏。金庸的特别代表、胞弟查良皓在为王家安颁奖时告知:“金庸先生对你写的对联表示赞赏。”
  多年来,王家安应邀担任过央视春晚征联等多个全国征联比赛评委。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常江先生,将自己收集整理了近30年的书目文献悉数转给王家安,希望他能拿起接力棒,继续将楹联图书研究的课题做下去。
  2014年12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楹联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王家安获得全国“联坛十秀”称号,为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全国各地的许多知名景点、建筑上悬挂着当代甘肃楹联家们的作品。
  成都青城山上清宫,悬挂着甘肃省楹联学会现任会长薛渊题联:“四季青葱,层峦环绿水,洞府幽深偏爱此;三清际会,叠院遍仙踪,宁封兴致又飞还。”
  峨眉山弥勒堂上,有原副会长吴恒泰题联:“对人必须真面目,处事还要好心肠。”山西鹳雀楼上,有副会长陈乐道题联:“正匝地云迷,一水黄分千里绿;绕满天诗梦,层楼高拱万峰雄。”
  南京中山陵,有名誉理事苏纪利题联:“谒者如云,胜地一方成圣地;丰碑摩日,钟山万仞仰中山。”
  天水南郭寺杜甫草堂内,学会顾问陈琳题联:“空庭叩老柏,沧海桑田今几度;旷世传悲歌,陇山渭水自千秋。”白银青城书院内,副会长高财庭题联:“天马行空,丽泽菁莪三陇仰;犀牛望月,集成朴棫百年荣。”
  9月24日,在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上,学会对30年来在楹联创作、学术出版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进行了表彰。授予尹贤、吴恒泰、齐培礼、张克复、邓明、陈琳、陈田贵、高财庭、刘志刚、樊泽民10人甘肃省首届“刘尔炘楹联艺术奖”,这是甘肃楹联艺术领域内的最高荣誉。

  人文兴陇上特色看民间
  楹联不仅悬挂在各地名山大川、奇景雅居上,更多的是张贴在寻常百姓家的门楣两旁。也因此,民间的楹联爱好者们也为数众多,他们在田间地头创作,把农忙秋收、生活日常、民间苦乐都一一写在联中。
  年过半百的“草根联家”张万鹏是镇原县太平镇慕坪村人。妻子去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和年已八旬的老母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几户还住在窑洞里的人家。但窘迫的生活,并没有让张万鹏放弃爱好,他利用农闲时琢磨对联,借着赶集的机会与附近的诗联爱好者讨教交流。2005年,他将15副对联投给了《中国对联作品集》,其中4副入编,深受鼓励,继续创作。
  十年来,一副副对联、一首首诗词,经他粗糙的手,却在那富有灵感的笔下诞生了。他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品,从他的对联中能够感受到。元宵感怀联:“万海花坛人陶醉;一轮地月我惘然。”除夕感怀联:“炮声隆,歌声亮,他人尽兴;贫困苦,别妻忧,独我多愁。”他两副自题联: “愿做书山穷鬼;不为风月红人”、“言轻五斗薪,一身瘦骨难负重;诗壮三分胆,万仞骚台敢留香。”
  当楹联从一个人的爱好逐渐扩大,带来一方水土的气息,就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舟曲,就这样将“楹联”打造成了自己的特色。
  2015年,在甘肃省楹联学会的推动下,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楹联文化县”称号,从此成为甘肃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县,也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家楹联文化县。
  行走在舟曲,随处可见精彩的楹联,两行文字,或描绘美好生活,或点名特色风物,或祈愿幸福祥和。
  舟曲县文联主席李白成说,楹联文化在舟曲源远流长,数百年来,舟曲先民每逢元宵佳节和重大节点,都会以松棚为支架,以红灯为点缀,书写上精心撰制的楹联佳作。
  在舟曲西街楹联步行街入口,来往游客都能看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书写的楹联:“舟载小江南,摇曳而来,任沐雨栉风,沧桑不改龙腾梦;曲萦新陇上,铿锵以动,信依山傍水,藏汉同襄凤涅图。”上下联从嵌入的“舟曲”二字开启,富有韵味和时代气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楹联:一场传承千年的“陇中对”(上)
下一篇:峥嵘37载 甘肃工艺美术“百花”争妍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