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老辣 雄健豪放——顾军先生书法赏读
2013-10-30 15:12:24   来源:朱红霞   评论:0

 
对联



哲理人生句



自作诗一首
 
        艺术的力量是神奇的。当一个人景仰并热爱一门艺术时,便有了为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懈求索精神。在几十年砚田笔耕的艺术探索旅程中,顾军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书法家。
        案牍劳形济苍生,墨海泛舟净寸心。自196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后,顾军先生就一直从事党政工作,先后在省委研究室、定西行署、地委、省委宣传部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繁忙的公务之余,他钟情书法艺术,广临法帖,精研博采,法古出新,终以老辣、雄健、豪放的书法面目跻身陇原书坛,担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省直机关书协副会长、定西画院名誉院长、兰州画院顾问,并于 201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顾军先生既是一位光明磊落、颇有政声的领导干部,更是一位学养渊深、颇有风骨的文人书法家。
        古人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出身西北师范大学的顾军先生本身就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多年来,他醉心于古诗文,历代文人的名篇佳句往往信手拈来挥洒为书法作品。因此顾军先生的书法,是以深厚的学养奠基的。他的笔下墨韵恣肆,纸上文气充盈,书风雄强奔放、神采飞扬。
        学养赋予顾军先生书法以深厚的底蕴,古人法帖则是他书法作品的万丈根基。多年的书法实践中,顾军先生内积学养、外练技法,主临二王,兼习颜苏,晚年主攻行草,精研王铎诸帖,研究其墨法、笔法和书法精神,将古法之精义铭刻于心,却不泥古人成法,总是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决定取舍,凡合于自己心性的东西便取而法之,在自己的创作中熔铸古人书法的精神和理念,师古人之妙法,悟自家之山石,古人神韵与个人风貌水乳交融。笔挟烟霞,落笔自成高格,一步步走向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这是苏轼劝诫米芾的话,也是顾军先生学书的座右铭。因此,顾军先生学书,重传统,尚经典,崇个性。在继承传统笔墨精粹方面他始终以二王书风为旨归。他精研二王,倾情《兰亭序》,尤其对王羲之细腻、多变、精致、优美的重技法、讲情趣的书法境界心向往之;他研习颜真卿《祭值稿》,学习其运笔迅疾、“不拘小节”造成的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和沉实挺劲浑厚的线条美感;他还钟情王铎“风樯阵马” 恣肆磅礴的气势和奇变狂纵的激情。在精研古人用笔原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融汇诸帖、损益取法。因此他的行草,有一种得之于羲之的潇洒飘逸神韵、王铎的沉着痛快气势、苏轼的浩瀚天真意趣,又能以我之心性融会损益,形成了豪迈中见细腻、阳刚中寓阴柔的行草书风貌。
        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在这方面,顾军先生行草书作品却做到寓严重于飘扬之中。他的作品中侧锋并用、方圆兼施,圆笔内含筋骨,方笔雄健有力,线条坚挺劲健,沉着痛快,显出一派阳刚大气;笔墨酣畅淋漓,纵横自如;体势雄险峭拔,开合变幻多姿,彰显出一种跌宕雄放之势和激越豪迈的美感。
        书法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书法创作要取得成就,一方面要有古人笔墨精神做根基,另一方面要追求现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因此,顾军先生书法作品还很讲究书法造型。那迅疾如风、细若游丝的细笔线条和重拙生涩、变化丰富的粗笔线条的穿插映带间,造成墨色的黑白灰的无穷变化,同时线条的纵横无忌分割出极富张力的笔墨空间,空间墨韵显得时畅时滞、曲折变化、起伏跌宕,突破了传统行草书那种一泻千里的流畅气势,给人以新奇、醒目的形式美感体验。
        书法也是线条的艺术,书法之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感。品读顾军先生书法作品,时时感受到一种新奇的线条之美。那游丝般流畅的细笔线条,柔美中包容力度、飘逸中显见遒劲;那枯润结合的粗笔线条,苍润老健、变化万千,在粗服乱头的质野之中透出一种雄肆气势,精彩而动人。
        苏轼说:“我书造意本无法。”有法是对传统的广泛继承,无法是对自我的激情书写,从有法到无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在对传统之法的迹化中,才能一步步接近无法的境界,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由此观之,顾军先生正行进在由有法走向无法的道路上,因此,如何解析法帖风格,从而变形重构、化古为我,是顾军先生今后书法之旅的重要课题。相信凭着他的深厚功力和执著求索精神,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在兰开幕
下一篇:“意韵和风”顾军书法作品展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