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楹联:一场传承千年的“陇中对”(上)
2017-03-09 11:24:02   来源:兰州晨报 记 者 魏 娟   评论:0

甘肃是对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八千年前的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是国人对于对仗最早的感官认知,深深影响到后世的审美。


黄轩与高祖父黄文中题联的合影

  名高北斗星辰上联在千山烟雨中
  甘肃是对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八千年前的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是国人对于“对仗”最早的感官认知,深深影响到后世的审美。
  对联,这个对仗文体的“精华版”在陇原大地由来已久,学者曾在敦煌写经卷中发现了距今已1290年的对仗语句,宋元以后,甘肃楹联遗迹开始频现,明清时期,日益增多,到了晚清民国,几乎所有文人无不涉及,其中不少人是全国的一流名家。
  雍正元年的进士、陇西人陈长复,在清代早期整个楹联文化尚未全面兴盛之时,写就多副长联,并留存后世。他撰写的题渭源夷齐祠联:“当年短歌谁和,数千载溪声山影,都喻苦心接麦秀;今日芳躅犹新,几百代富饱贵馨,谁争高节胜薇香。”整联排列妥帖、行云流水。
  “历数清代较为知名的学者名流,大多都有名联传世,其中名臣者如巩建丰、安维峻、吴可读、牛鉴、王世相等佳作频出;名流者如吴镇、刘永亨、刘庆笃、邓隆、杨思、任其昌、杨巨川等,不仅多翰林及第,学术等身,且对联作品蔚为可观。其余市野贤达如唐琏、杨成绪、成大猷、杨晓岩等,题赠酬唱、哀挽庆贺联流传甚广”,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对这些楹联名家如数家珍,对他们的故事更是津津乐道。
  晚清时候,经历阵痛的北京城,兴起新一轮的建设风波。各省建于北京的会馆,即当时的“驻京办事处”。建成后,都会请本省在京的名流题写匾联,成为各省“门面”。
  甘肃会馆请来皋兰进士、刑部主事吴可读撰写对联。和其他省份为了显示高贵,越写越长的风格截然相反,吴可读写给甘肃会馆的门联只有八个字:“羲轩故里;河岳根源”。
  这八个字,道尽甘肃的深厚文化、自然渊源,磅礴大气、胸怀千古。当时挂出后,朝野上下一片赞誉,据说李鸿章、载湉等当朝权贵也连连称赞“甘肃还是有人才”。他因直言相谏被贬故里后,陕甘总督左宗棠对他优礼有加,聘他为兰山书院院长。
  吴可读留下了百余副对联佳作,如题兰州甘肃贡院;“广厦万千间,地转长安,文运从来关国运;圣朝三百载,天生名相,将坛拜后又词坛。”题兰州精忠祠:“碧血奠英灵,万古忠臣惟孝子;翠微传妙句,千秋名将几诗人。”自题门联:“故国关山,四千里外;新春雨露,尺五城南。”如今读来,也令人心生辽阔之气。
  晚清以来,甘肃楹联大家灿若星河。从官宦乡绅到普通百姓,从朝野内外到佛道宗教,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楹联名家,流传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联。
  兴隆山道士刘一明医病济人,修观建庙,著书立说,曾经在甘肃不少地方留下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参透人生百态、蕴含深意的楹联佳作。如题兴隆山自怡楼:“未到深山不识烟霞乐趣;已临福地方知富贵浮云”,题自在窝“洞里有天机难向旁人说破,眼前皆道气还从自性修成”,题栖云山淡然亭:“世路尘缘多爱欲,千般终梦幻;山居人事少清闲,一日即神仙。”
  兰州人家喻户晓的晚清名流、五泉山人刘尔炘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联,将五泉山更是装点成一座“楹联名山”。这些楹联白话易懂,将山水、风物、人生智慧凝练其中,近百年后再读亦感同身受。
  惠泉旁的企桥上有两联:“想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问来来往往人,今日之游,水意山情都乐否?到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下青云梯时可看到:“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为五泉山万源阁题联:“以阴阳消长,定世界安危。”
  他为五泉山的“摸子泉”做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为五泉山拈花坞题联:“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今年9月初,杭州G20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化用了民国甘肃才子黄文中的西湖佳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甘肃楹联的名人名家再次引起关注。
  9月底,甘肃省楹联学会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追忆先贤,激励来者。学会虽成立仅30年,但追根溯源,数百年来甘肃楹联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五泉山人刘尔炘、甘肃翰林吴可读、光绪进士杨巨川、民国才子黄文中……一大批楹联名家涌现,无数的优秀作品或为人传颂、或见诸典籍、或彰显楹门,成为陇上文化的一朵奇葩。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到了民国,甘肃楹联写作更是蔚为风尚。在被称为“中国楹联大观园”的杭州西湖,仅是临洮人黄文中就悬挂着16副楹联,雄视全国。
  在今年9月举行的杭州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说:“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山明水秀,晴好雨奇”一句,是化用了民国时期甘肃临洮籍大才子黄文中题写给“西湖天下景”的名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之所以没有断句,是因为有人说,这联有12种读法,句子可以任意断句,可顺着读、倒着读,堪称奇妙。
  黄文中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意境,以连缀的十组叠字,营造了西湖的幽雅景致,而且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此联自1935年前后于西湖孤山之上的“西湖天下景”镌刻悬挂之后,一直流传至今,为人称颂。
  黄文中是民国时甘肃临洮人。1934年,经历过政坛波折的黄文中远离陇上,寓居西湖。在杭州三年,他先后为西湖题写十七副楹联。国学大师黄侃看到后也不禁称奇,欣然为他的联稿题写了跋语,还亲笔篆书写下他题在“平湖秋月”的一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如今,许多人走到西湖孤山“西湖天下景”亭前,都会注视匾联上“陇右黄文中”几个醒目的字迹。在江南才子云集的西湖,联上的“陇右”二字,给陇原人民莫大的骄傲。时至今日,西湖周围还挂有黄文中16副楹联,翻看中国楹联史,这样的例子也不多。
  如今电视屏幕上活跃的当红男演员黄轩就是黄文中的玄孙,他在微博上晒出过自己游览西湖时,与高祖写下的这副对联的合影。
  天地有情皆可对古今无事不能联
  民国时期,有着“甘肃国民党领袖”之称的著名学者慕寿祺曾说,“联之作,非吾之好,而时之好也……风气所趋,人群交际……几无日无之。”
  慕寿祺曾任北洋政府甘肃省议会议长,甘肃镇远人,开启了甘肃楹联的一派新风,如题拱星墩:“举手摘星辰,仰攀云汉三千丈;罗胸有丘壑,横览烟村十八滩。”题白塔山金山寺荡喧楼:“望白塔盘空,楼阁直连霄汉上;展青天作纸,河山都在图画中。”
  风气所趋之下,人才辈出,佳作频现。河州进士邓隆,辛亥后常居兰州,在正宁路某处营造“拙园”,请人题有一联:“庭院似清湘,酒渴思茶交午夜;香雾漫空湿,梨花和月射黄昏。”春夜中的主人趁着月色,在梨树下烹茶品酒,或许还有两瓣梨花落入酒樽,颇有一番情趣。
  与邓隆同时代的兰州名人水梓,在颜家沟给自己营造的“煦园”里,亦挂着一联:“拥十万树梨云,入窗山色年年好;造五百道法乳,惊座高谈句句新。”法乳就是酒。每当花儿盛开时,兰州的名流们就会聚于此,集宴赋诗,好不快哉。
  民国书画家、靖远人范振绪虽以书画传世,但其楹联作品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李守鑫、杜兴民收集到了范振绪撰写的多副楹联,题古琴两联:“流水四时鸣古乐,夕阳一角导归舟”,“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题瓜州万佛峡联云:雪泥千里印,山月一沟斜。
  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发起修建莲湖公园,并为新落成的陶然亭撰一对:“风光亦可留连,有碧叶田田清香冉冉,又何必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责任莫辞重远,听疏钟楚楚画角声声,更难忘弥天烽火遍地荆榛。”
  随着楹联创作的活跃,许多楹联创作者一边撰写楹联,一边编写了诸多楹联方面的论著和合集。慕寿祺从跌宕起伏的政坛走向教坛,编写了《求是斋楹联汇存》,王海帆编写了《半船对联存稿》、颜永桢编写《兰州楹联辑存》、范振绪《东冬雪草堂联语》等。
  民国时期甘肃楹联的影响也一直持续,范振绪、冯国瑞、王新令、魏振皆、马景山、张思温、王少兰、袁第锐、张举鹏等,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文革”仍坚持楹联创作,将楹联艺术代代传承至今。
  在甘肃的名胜古迹、寺庙道观、园林府宅等建筑楹柱上,到处可见名家题写的对联,已成古建筑、景观之门面。这些对联也赋予自然景观不同凡响的文化意义与流迁演变的历史沧桑感。
  新的时期,以1986年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为标志,甘肃的楹联名家名作再度涌现。2015年,甘肃省楹联学会主持编写的《甘肃对联集成》正式出版,收录了我省古今各类对联约1.1万副,主要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楹联家的作品,展示了我省丰厚的楹联文化传统。
  开卷有前贤,下笔待来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翰墨岷州中青年书画家十一人展在甘南州举办
下一篇:甘肃楹联:一场传承千年的“陇中对”(下)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