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2019-03-25 11:53:00   来源:供稿:张掖市文化馆王昱璇    评论:0

张掖市文化馆从2015年起,连续几年举办非遗进校园培训、展演、展览、赠书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小学生,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



 

       文化甘肃网讯:为充分展示非遗保护工作丰硕成果,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推动张掖市优秀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弘扬。张掖市文化馆从2015年起,连续几年举办非遗进校园培训、展演、展览、赠书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小学生,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




一、主题和口号
       1.主题:弱水情 ·中国梦 “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
       2.口号:见人见物见生活
二、实施步骤
        每年2 月进入筹备阶段,积极联系学校、筛选适合项目、安排部署各县区内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活动于3月中旬启动,每学期18学时,进行常态化开展,16所学校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时、组织成立社团、组织学生参加非遗传承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市文化馆负责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联系,选定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授课传艺,有效开展传承培训工作,每年6 月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组织非遗进校园成果集中展示展演,年终进行评比表彰。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始终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相结合。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学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宣传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意义;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括;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普查成果、保护措施、取得的成就;张掖市国家级4项、省级33项、市级152项、区县36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介绍;国家、省、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项相关知识等。
 (二)建设一批非遗特色学校。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了各县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技艺,在全市选取16所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品德课、艺术课等,针对不同群体及资源状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全市传统手工艺进校园、传统戏剧进校园、民间杂技与竞技进校园等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传统手工艺
       主要特点是整合资源,以课堂形式全面普及。张掖市文化馆整合了本市各个县区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统筹安排,市县区同步,先后有剪纸、面塑、刺绣、烙画、书法等十几个项目进入中小学,辅导学生近万人。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组织素质教育课堂,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了解非遗的传统手工制作的要求,并完成一个小的作品,让中小学生们接触到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不熟悉的传统工艺。同时,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2.传统戏剧
       主要特点是集中力量、培植样板、积累经验。张掖市文化馆选定条件较好,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甘州区西街小学开展戏曲培训,每周二下午组织秦腔戏曲培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现场学习传授戏曲艺术。两位戏曲骨干老师首先进行示范讲解,组织开展“戏曲进课堂”示范课,吸引了学校上百名小戏迷前来听戏、学戏、练戏、唱戏,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的戏剧特色社团经常在各班级上台展示,让文化自信从小植根孩子心灵。
    3.民间杂技与竞技
       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利用资源。甘州区花寨乡是张掖市社火开展较好的乡镇,培养了一批社火表演人才,在每年社火调演中都能获得较好名次。选定花寨乡中心小学进行社火类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活动。主要组织进行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味的甘州社火、百人腰鼓、儿童高跷、甘州武术、双龙戏珠、抬花轿表演等,这些教学内容观赏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肯定。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陇剧(陇东道情)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