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文化名人进校园”与青年学子论中国文学
2013-06-05 11:15:50   来源: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雷媛 魏娟)   评论:0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在5月31日上午进行了贾平凹、刘震云名作家演讲之后,当日下午举行了由雷达、白烨、阎晶明等著名评论家参加的高端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表...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在5月31日上午进行了贾平凹、刘震云名作家演讲之后,当日下午举行了由雷达、白烨、阎晶明等著名评论家参加的“高端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表达与对外传播”。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什么是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在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过程中,雷达、白烨、阎晶明等评论家围绕当下中国文学界内比较集中且存有很多争论的现象问题,各抒己见,自由畅谈。
        “中国文学将更加趋向民族性的书写。”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在简短的发言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理解与判断。来自陕西的著名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则直言,自从莫言获诺奖之后,在多种声音的国内文学界中,一个不乏的声音就是代表着中国文学的强盛。“莫言的获奖,对于国内的文学繁荣和国际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冷静。”为此,李国平还以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中国文学对世界发生影响,还得一百年”的观点,指出现在呈现出一定“热度”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译介的方式与现象,其实折射出的是文学独立价值的缺失。
        著名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文化自信不是很简单的,它包含着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更新。所谓中国经验,仅从莫言获奖来看,莫言就是一个以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了中国经验的中国作家的典范。所以,一个好的作家,文化自信和中国经验这两者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写作中的。
        当日,著名作家叶舟、著名诗人高凯也就中国文学表达、文学自信等阐发了各自观点。
 

贾平凹

贾平凹:作家要多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

        “我不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普通人讲的”,操着一口浓浓陕西方言的贾平凹一开口,就用他的诙谐幽默引发了学子们会心的笑容。他说,自己一般不敢到人多的地方讲话,怕前言不搭后语,“出去开会,有茶水、方便面就行。”有些人觉得陕西方言土气,县上的干部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出去怕被人笑话,现在的年轻人都说普通话,已经养成了习惯,而我们这代人从小说方言,小时候爱吃什么菜,长大也爱吃什么菜,小时候说什么腔调,长大也就这样。一种方言其实显示了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渊源。
        一生经历丰富的贾平凹说,搞创作,不能坐在房子里凭空捏造,要来源于生活,写真情实感。时代在变化,过去农村是催粮催款,现在的农村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开车、照相都是一种职业,现在人人都会了,时代在变化,作家就要多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
        农村出身的贾平凹仍然十分关注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经常到甘肃、河南实地走走看看。在写作《定西笔记》时,贾平凹走遍了定西的角角落落,发现这里的人都热爱文化,“每一个家里,不管多穷,都挂着字画。一个小小的县城里,装裱字画的店铺就有四五十家,可见对文化的重视。”农村人生活得简单、快乐,城市人生活的欲望太多,反而痛苦不堪,“和年轻人说这些,你们可能不太理解,以后慢慢就会明白。”
        面对着2000多名青年学子,贾平凹说 :“我发现,现在最辛苦的是学生,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迟。”青年学子们想要有所成就,就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生时代,贾平凹回忆说,自己上大学时,目标最先就是文章能上黑板报,上了黑板报之后,目标又是争取上校报,之后是上西安日报,逐渐才走出潼关,走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地方。“给自己定目标和计划,尽量定远一点,才能尽可能延长生命,生活得好一些。”
 

刘震云

刘震云: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

         刚刚听完贾平凹演讲的刘震云一上场,就发挥了《一地鸡毛》、《手机》里的“刘氏”调侃幽默劲儿:“我15年前去西安,贾平凹来看我,我90%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今天,他说的90%都听懂了,说明他也变得越来越普通了。”这次来到西北师大,倍感亲切,“因为校长和书记都姓刘。”短短几句话,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刘震云与甘肃颇有渊源,“我14岁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目的地就是甘肃。1973年,我从河南新乡老家来到酒泉当兵,命运从此发生转折。”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命运紧紧相联系。14岁时,赶马车的舅舅问了他三个“哲学问题”,你聪明不、你笨不、你想娶媳妇不?刘震云回答,我不笨也不聪明,很想娶媳妇。舅舅告诉他,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和傻子过得都非常幸福,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前途未料,在这个村子里,你想靠自己正儿八经地娶媳妇是不可能的,“你想改变命运,就离开这个地方。” 刘震云听了舅舅的话,背起包裹远上酒泉当兵,甘肃就是舅舅给我指的“圣地”。多年后,他理解了舅舅的话,体会到:“你想改变,就要告别过去,告别熟悉的地方,告别家乡。” 在去甘肃的火车上,他认识了一个老乡,爱写诗、爱读书,当兵三月后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只读书不出门,偏执地从书本里企图读懂世界。他为了纪念这个朋友,写了《新兵连》。
        由此,他谈到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不同的作家、不同的生活酝酿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这次我坐飞机来到兰州,从飞机上看,都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我们这个民族是内陆型的,生存依赖于土地,因此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从春秋时期,我们的社会就相对比较稳定,许多人往上查三辈都是农民,源于农耕社会。在我以前居住的那个村子里,只有80个人,大部分人的活动区域都在附近,对乱跑的人非常歧视。”而欧美等海洋性民族许多都是出海巡游,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文化、思想的差异。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现了我们遭到欧洲列强欺辱的原因:思想上的落后。由此,一大批知识分子出国学习,担负起了知识分子应该担负的责任,像探照灯一样,共同聚焦,照亮黑暗。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同样也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贾平凹刘震云与西北师大学生现场交流

        学生:您经常上网吗?写作是用笔还是用电脑?
        贾平凹:自己偶尔也上网,看看新闻之类。我一直学不会拼音,以前没有学过现在的拼音,所以普通话不会说,也不会用电脑写字,写作一直用笔写,用电脑写的话,思维也转不过来。稿子都是别人复印了再敲到电脑上,自己没法写。现在写好字的人越来越少,以后恐怕就更少了。
        学生:对于您的评价,社会上毁誉都有,您怎样看待?您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
        贾平凹:批评是正常的,只要是文学批评,我都非常欢迎。至于别人喜欢不喜欢,我就没办法了,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菜,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对于自己满意的作品,作家流行的说法是“下一部”,我觉得都是自己写的,我都满意,如果不满意,在写作构思时就进行不下去。当然,再看我20多岁的作品时,我自己都脸红,所以在编我个人的文集时,我建议先放我后期写的,再放前期的。
        学生:您怎样看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怎样评价他?
        刘震云:我有次在大学做演讲,有个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这样回答:“大哥娶了一媳妇,洞房花烛夜,你问我的感受,我祝他愉快。”今天我还是这么回答。毋庸置疑,莫言是个伟大的作家,获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两个意义,奖给人带来了什么,人给奖带来了什么,莫言属于后者。莫言把他对个人生活、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历史、未来用文学的想象力、用莫言的想象力,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在这个时代,我所崇尚的作家起码有10个。在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都是很好的诗人,共同形成了唐诗的高峰。
        学生:您能说说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吗?
        刘震云:对我来说,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就是,导演问我,“你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行吗?”我说行。然后制片人来问我,“5块钱行吗?”我说考虑一下。过了几天,制片人再来问我,“上次我说错了,50块钱行吗?”我说再考虑考虑。再过几天,制片人问我,“500块钱行不行?我说行行!”影视给我带来了第二次稿费,这是最大的好处,让我可以脱离孔乙己的生活,维持起码的尊严和体面。其次带来的就是知名度,更多人知道了我。我是个好作家,不是好编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兰州市第五届中小学合唱比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清水县第三幼儿园举行庆六一文艺汇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