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陇东道情)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2019-03-23 11:35:00 来源: 评论:0
文化甘肃网讯: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地方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2006年5月20日,陇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进校园”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校园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陇剧的项目保护单位省陇剧院通过在校园演出大型经典陇剧剧目、在小学开设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陇剧高级专业人才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开设陇剧课程,与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快“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一、开展非遗项目大型经典陇剧进校园演出活动
精品剧目走进大学校园演出是省陇剧院每年重点业务工作之一,省陇剧院筛送适合于高校学生的剧目,演出陇剧折子戏《杀狗劝妻》,提倡和谐家庭,让年轻学子知晓“孝”之一字的真义;演出大型历史陇剧《状元与乞丐》,通过人物身份戏剧性的变化,以古鉴今,正确引导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2018年就开展了3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农大等学校,有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
二、合作开展“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非遗进校园”活动,旨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2014年9月起,省陇剧院和兰州市张掖路小学合作了“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开展每周一次的陇剧知识教学活动,现已被学校列为“精品课堂”。省陇选派国家二级演员、从事陇剧教学多年的资深老师,通过从理论方面讲解陇剧的来源、陇剧表演和音乐特色,又通过简单的陇剧表演片段给孩子们进行审美欣赏和自身体验。2017年学生们登上了由甘肃省电视台录制的戏曲晚会节目。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2015年,在举办的城关区小学“小手拉大手幸福我成长”比赛活动中,张掖路小学精品课堂班陇剧表演获得奖次。2016年兰州市教育局检查学校工作时,专门观看了陇剧精品课堂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2017年老师为孩子们编排了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中梁冀、马兴、邬飞霞、马瑶草唱段以及《假婿乘龙》春草唱段。2017年又在柏道路小学开设陇剧精品课堂。
2018年8月20日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陇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陇剧芬芳》陇剧经典唱段演唱会中,邀请部分小学生参加,为陇剧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奠定基础,“精品课堂”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已卓见成效。
三、陇剧高级专业人才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开设陇剧课程
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通霞同志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窦凤霞同志现为兰州文理学院特聘客座教授,2018年在兰州文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授课活动,通过讲述陇剧声腔道白及发展历史、与学生互动、教授身段及演唱曲目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深入了解了甘肃独有戏曲剧种-陇剧,推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吸引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青年学生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与兰州城市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省陇剧院与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就选派梅花奖演员在兰州市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开展陇剧艺术普及讲座,根据业务安排选派优秀演员、作曲、演奏员等前往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开展活动等内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陇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编辑:庆云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