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文化名人进校园”与青年学子论中国文学
2013-06-05 11:15:50   来源: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雷媛 魏娟)   评论:0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在5月31日上午进行了贾平凹、刘震云名作家演讲之后,当日下午举行了由雷达、白烨、阎晶明等著名评论家参加的高端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表...
雷达:诺奖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先生一张口,就表现出了无比的“自信”。他直言前两天出席北师大举行的一个文学研讨会,在面对研讨会主题——“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时,他当即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文学已经走进了世界”的个人看法。
        此次,在西北之地兰州,面对同一类的话题——“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雷达再一次重申了他自己的这一观点。
        雷达表示,有这样的认识,不仅仅是因为莫言得诺奖。而通过莫言获奖,给了他自己一个启发——一个重新发现文学的启示。雷达说,就像上午刘震云所说的,在中国至少有10个像莫言这样的作家,当然,莫言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而不少读者在看了莫言的作品之后,由此扩展开来,又发现了一批与莫言水平相近的一线作家,他们短期内虽不可能得诺奖了,但他们的作品也大有看头。这应该就是重新发现文学。因为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多媒体时代,高涨的是大众消费文化,像微博热等等,这当然并不奇怪。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个浅阅读时代,真正肯坐下来静心读文学的人自然不会太多,人们没有时间去面对那些文字灵魂。
        在谈到听说在莫言获奖的当天,据说他的书被抢购一空,还有之前就有很多人为莫言是否能获奖猜测打赌等等现状时,雷达认为我们把诺奖看得太重了。他认为诺奖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不是很远的,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文学也不是很遥远的。
        怎样去理解莫言的作品,雷达实际上传达了他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认识。他认为应该从文学的创新性、颠覆性以及世界语境下的民族化等方面来认识莫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呈现出的独创性以及中国精神等,是其获诺奖的真正原因所在。
        对于当下的文化现象,雷达笑言:“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前,一个月卖不出去几本书,获奖后爆红,书卖到脱销。”大众对文学需要平心静气,许多人说自己上网、看微博、看电影、看电视,就不需要再读书,这是错误的,不能以微博代替文学,也不能以影像代替文学,文学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贾平凹和刘震云两位作家,都是能够并且努力解读这个时代的作家,作家需要解读时代。雷达评价刘震云说,他是农民的孩子,从来不高高在上,而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大众的生活,写出了《一地鸡毛》、《手机》、《我是潘金莲》等作品。他开玩笑说:“在乘坐飞机、火车时,刘震云经常被大家认出来,要求签名、合影,从刚刚大家的尖叫声中,也可以看出来,刘震云的脸比贾平凹‘出名’。”
 
阎晶明:文学只有被世界认同的问题

        就“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阎晶明表示,文学没有一个走向世界的问题,而只有一个被世界认同、认可的问题。
        他说,莫言也不是一个刻意走向世界的作家,他是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中国经验而被世界所认可的作家。如果一个作家刻意走向世界,试想一下,在一个以国内其所具有的文学意义为最大参考的国际尺度面前,这样的作家他到底能走多远?所以,具体到一个文学家,其实文化自信是非常小的东西,它就应该是你相信、你所坚持的,而这个坚持是在更广大的时间里不被认可的。
        而所谓的中国经验,在我看来它就是日常经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是抛弃了日常经验,表达别人的经验,实际上我们抛弃的东西却是最质感的东西,表达他人的经验,也无异于是一种利益的谋求。所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文化自信,它不是拽着头发想飞的事,而是个落地的过程。
        阎晶明直言,现在谈论中国经验或文学自信等这些文坛热点问题,往往太着急了,其实应该回头看看。向五四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以及更早的千年前的古典文学看看,比如,现代文学史上我们就有伟大的传统,典型的就是鲁迅的传统,在我看来,鲁迅的现代性是最充分、最彻底和最自信的。只是今天我们缺失了对这样的传统的秉承。应该说,在这些地方有什么是中国经验,有最质朴的表达文化自信的。也应该从这里,我们会真正理解什么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坦言讲,中国经验回不到原初的那个地方了,如果能回去,不难发现它其实是最简单的,即大道至简。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魏娟
 
高凯:文学没有被边缘化

 
        “文学没有被边缘化!”这是高凯的“文学自信”,也是他对什么是文学自信的认识。
        高凯说此次这个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很有意义,这意义就是它显示的是“文学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上”,这也让他有了最为深刻的一个感触,那就是“文学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已经被边缘化了。而且不但没有被文学人边缘化,还包括非文学人。文学一直就是这个时代潜在的巨大的洪流”。
        在谈及“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时,高凯表示文学创作是一种寂寞和隐忍的个体劳动,就像莫言,只有能忍耐住文学的寂寞并坚守住,才能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与此同时,文学也是内心深处的净土,是很纯粹的东西,是释放着巨大能力的东西,它像一股潜流,暗合的是时代的潮流。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只能忠实于内心的声音,而绝不是为了一个什么奖项去写作的。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魏娟
 
叶舟:“中国经验”就在你的脚下

        什么是“中国经验”?叶舟认为,所谓写作中的“中国经验”就在你的脚下,你的日常遭际与滚滚心悸,你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就是中国的一份子,是经验的切片与数据。它是一阕集体的合唱,而每一个作家和诗人的写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或缺与不可或缺的声部。如此了,文化自信的草地才能花团锦簇,才能遍地芳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兰州市第五届中小学合唱比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清水县第三幼儿园举行庆六一文艺汇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