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资源富集程度是很大的优势

        经济日报区域经济版记者:我想请教一下蔡武部长,全国来说称得上“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河南,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地方也有不少,像浙江、山西,您觉得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在哪里?诉求如何体现出来?
        蔡武: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排在第五位,但是甘肃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排在末尾,这个事实说明甘肃的文化资源富集程度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大家读唐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玉门关就在甘肃,而敦煌学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研究……虽然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比如中部干旱地区,西部雪山、戈壁、南部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甘肃把文化建设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是以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搭建一个战略平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可行的。甘肃省提出这个设想之后,我们协调中央十几个部委,大家都感觉这个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既符合甘肃实际又符合国家现在发展的方向,而且是符合我们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符合甘肃人民的愿望,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我要问一个关于小康的问题,请问王书记,未来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新甘肃,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您有何具体的文化惠民措施和规划?
        王三运: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建设幸福美好甘肃,实现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中央领导对我们的重托,所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来进行,甘肃不能拖全国的后腿,我们要坚韧不拔地推动小康。甘肃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好,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由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也好,我们实现“两翼齐飞”也好,包括正在开展的十大重点行动也好,都是围绕怎么让甘肃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之前专程到甘肃,深入到农村看望贫困群众,到最贫困的乡村慰问困难群众、调查研究、考察工作,最后讲话提出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也是完全符合甘肃人民的强烈愿望的。而我们要实现小康,首先是把我们自己的底数摸清楚,现在我们和全国小康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我们离全国的平均水平有多远,这是必须准确定位的。我们这几年不断根据国家的统计来确定新的目标,去年甘肃的小康实现进程是66%,前年是62.7%,跟全国的差距是17.4个百分点。我们对前十年每年能够走多远也进行了测算,十年当中平均的小康实现程度是1.7%。这两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步伐有所加快,不仅和全国差了17个百分点,跟西部的水平还差了8.7个百分点。我们在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的排位是多少?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这就是甘肃离小康的距离。
        甘肃怎么才能够跟上全国的全面小康进程的步伐?还有八年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任务是繁重艰巨的。我们要实现小康,就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小康的目标任务不仅仅是一个指标,农民人均收入问题,是很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人民的幸福感、美好生活包括了很多内容,国家有关部门所确定的监测指标是六大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民族法制、资源环境。具体到23项指标,分析所有的指标,差距最大的: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下力气把文化的工作抓好。我们讲经济的时候,大家说我们拥有这样的资源那样的资源,这样的渠道那样的渠道,讲文化的时候,摆在我们身边的“大金饭碗”怎么去认识和利用?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一定要从文化资源丰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上去琢磨,让它怎么“活”起来,把它变大、变活、变成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的平台。由此,我们引发了这么一个思考,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使我们一定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认识更加深刻,决心更加大。这项工作得到国务院批准之后,全省上下欢呼雀跃,所以怎样才能把它变成现实,推动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按照已经制定的规划,围绕“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来加快推进,搞好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拓展和覆盖,大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甘肃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是有希望的

        人民日报社记者:请教王书记一个问题。2012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很强劲的势头,今年能不能够保持这个发展势头?
        王三运:2012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甘肃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确实不易,甘肃的条件、甘肃的制约因素很多,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甘肃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局面,是来之不易的。这个势头、这个局面能不能持续,能不能保持,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会努力的,我们相信是有条件和可能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个方面给予甘肃的支持政策是叠加的、配套的、综合的、有力的。第二,现在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的意识在增强,思富求变的愿望更强烈,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加足,所以现在甘肃上下对加快发展充满着强烈的愿望和倍增的信心,这是最难能可贵和宝贵的一种力量,最终改变甘肃的面貌还要靠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所以,有了中央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了甘肃人民自身的艰苦奋斗,我们持续目前好的发展势头是有基础的,是有条件的,是有希望的。
  具体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怎么把工作做好,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最近我们提出要以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所做的重要指示来抓好落实,再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全面、具体的落实。我们一定会奋发有为地抓好甘肃各方面的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不辜负国家有关部委,也不辜负今天在座各位记者朋友对甘肃的厚爱和支持。

 

2013-02-19 23:56:00   来源:转自:每日甘肃网 记者平丽艳   评论:0

2月19日,横空出世的“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全国百余家主流新闻媒体汇聚北京,同时也使甘肃在2013年新春伊始当仁不让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本文导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美术家谈甘肃美术发展
下一篇:甘肃省博物馆与大阪陶瓷美术馆共建友好馆

分享到: 甘肃文化资源富集程度是很大的优势

        经济日报区域经济版记者:我想请教一下蔡武部长,全国来说称得上“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河南,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地方也有不少,像浙江、山西,您觉得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在哪里?诉求如何体现出来?
        蔡武: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排在第五位,但是甘肃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排在末尾,这个事实说明甘肃的文化资源富集程度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大家读唐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玉门关就在甘肃,而敦煌学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研究……虽然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比如中部干旱地区,西部雪山、戈壁、南部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甘肃把文化建设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是以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搭建一个战略平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可行的。甘肃省提出这个设想之后,我们协调中央十几个部委,大家都感觉这个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既符合甘肃实际又符合国家现在发展的方向,而且是符合我们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符合甘肃人民的愿望,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我要问一个关于小康的问题,请问王书记,未来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新甘肃,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您有何具体的文化惠民措施和规划?
        王三运: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建设幸福美好甘肃,实现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中央领导对我们的重托,所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来进行,甘肃不能拖全国的后腿,我们要坚韧不拔地推动小康。甘肃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好,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由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也好,我们实现“两翼齐飞”也好,包括正在开展的十大重点行动也好,都是围绕怎么让甘肃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之前专程到甘肃,深入到农村看望贫困群众,到最贫困的乡村慰问困难群众、调查研究、考察工作,最后讲话提出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也是完全符合甘肃人民的强烈愿望的。而我们要实现小康,首先是把我们自己的底数摸清楚,现在我们和全国小康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我们离全国的平均水平有多远,这是必须准确定位的。我们这几年不断根据国家的统计来确定新的目标,去年甘肃的小康实现进程是66%,前年是62.7%,跟全国的差距是17.4个百分点。我们对前十年每年能够走多远也进行了测算,十年当中平均的小康实现程度是1.7%。这两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步伐有所加快,不仅和全国差了17个百分点,跟西部的水平还差了8.7个百分点。我们在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的排位是多少?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这就是甘肃离小康的距离。
        甘肃怎么才能够跟上全国的全面小康进程的步伐?还有八年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任务是繁重艰巨的。我们要实现小康,就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小康的目标任务不仅仅是一个指标,农民人均收入问题,是很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人民的幸福感、美好生活包括了很多内容,国家有关部门所确定的监测指标是六大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民族法制、资源环境。具体到23项指标,分析所有的指标,差距最大的: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下力气把文化的工作抓好。我们讲经济的时候,大家说我们拥有这样的资源那样的资源,这样的渠道那样的渠道,讲文化的时候,摆在我们身边的“大金饭碗”怎么去认识和利用?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一定要从文化资源丰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上去琢磨,让它怎么“活”起来,把它变大、变活、变成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的平台。由此,我们引发了这么一个思考,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使我们一定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认识更加深刻,决心更加大。这项工作得到国务院批准之后,全省上下欢呼雀跃,所以怎样才能把它变成现实,推动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按照已经制定的规划,围绕“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来加快推进,搞好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拓展和覆盖,大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甘肃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是有希望的

        人民日报社记者:请教王书记一个问题。2012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很强劲的势头,今年能不能够保持这个发展势头?
        王三运:2012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甘肃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确实不易,甘肃的条件、甘肃的制约因素很多,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甘肃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局面,是来之不易的。这个势头、这个局面能不能持续,能不能保持,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会努力的,我们相信是有条件和可能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个方面给予甘肃的支持政策是叠加的、配套的、综合的、有力的。第二,现在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的意识在增强,思富求变的愿望更强烈,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加足,所以现在甘肃上下对加快发展充满着强烈的愿望和倍增的信心,这是最难能可贵和宝贵的一种力量,最终改变甘肃的面貌还要靠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所以,有了中央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了甘肃人民自身的艰苦奋斗,我们持续目前好的发展势头是有基础的,是有条件的,是有希望的。
  具体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怎么把工作做好,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最近我们提出要以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所做的重要指示来抓好落实,再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全面、具体的落实。我们一定会奋发有为地抓好甘肃各方面的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不辜负国家有关部委,也不辜负今天在座各位记者朋友对甘肃的厚爱和支持。

 
');" class="t6">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