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马鸿宾纪念馆
2012-12-14 11:06:00   来源:转自: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评论:0

  马鸿宾(1884年—1960年),字子寅,回族,今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其父马福禄系清朝武进士,官至总兵,1900年庚子之变时,为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北京,血战正阳门,以身殉国,被清廷删封为振威将军,谥忠烈,《...
  马鸿宾(1884年—1960年),字子寅,回族,今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其父马福禄系清朝武进士,官至总兵,1900年“庚子之变”时,为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北京,血战正阳门,以身殉国,被清廷删封为“振威将军”,谥忠烈,《清史稿》为其立传。马鸿宾幼年时居家读书习武,后随侍叔父进入军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西宁镇总兵衙门“戈什”(侍卫)头目,后历任宁夏镇守使、国民政府宁夏省主席、甘肃省主席,八十一军军长、西北军政长官署上将副长官等职。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宁夏,马鸿宾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马鸿宾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代全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副省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1956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病逝于兰州。
  马鸿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为人做事低调,能够体恤民情。光绪34年(1908年),马鸿宾任西宁矿务马队队官“兼理蒙番事务”。时逢藏胞聚众“抗公”,清廷派兵“饬剿”,他出面调停和解。嗣后历办一切纠案中,不抱偏见,受到当地藏胞拥戴,得“活佛长官”美称。
  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是马鸿宾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精神财富之一。1926年,马鸿宾参加国民革命军联军,投身反列强、反封建的北伐革命战争,冯玉祥称赞他是“回教中有学问、明大义之人”。从此,他的人生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地和近代中国追求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历史潮流融为一体。1927年春,冯玉祥委任马鸿宾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兼甘边剿匪司令,平定了流窜祸民的北洋军阀残余势力,从而稳定了北伐的后方根据地。
  1932年,马鸿宾晋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3年,任国民军陆军三十五师师长。抗日战争中,马鸿宾历任八十一军军长、第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八战区副长官、绥西防守司令等职。1939年,所率三十五师二零六团与侵华日军首战于乌拉瑙包阵地,缴获颇丰,1940年2月,与西犯日军再战于绥西乌布郎口失利,时马鸿宾正在重庆参加高级军事会议,闻讯迅速至磴口,收容残部,召集训话:“我们不能丢下地方和老百姓一跑不管,我们还要打回后方去,守住地方,保护百姓。”随即撤职查办作战失职人员,令旅长马培清帅部重返后方,协同傅作义部作战,相继收复临河、五原等地。
  从1921年到1949年,马鸿宾先后四次主持宁夏、甘肃军政。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曾奉命和红军、解放军作战,走过一段弯路。但他在民族危亡关头,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努力保境安民,关心百姓疾苦,减轻群众负担,并亲率士兵自带干粮,助民收禾、开渠。他治军严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时人以“马善人”称之。
  兰州解放后,马鸿宾谢绝了马鸿逵逃跑的“邀请”,同年9月17日,他请傅作义、邓宝珊转告周恩来:“八十一军将就地起义。”9月19日,马鸿宾指示部下与解放军代表签订《和平解放协定》,率部起义。23日,马鸿宾致电彭德怀:“请立即派兵进驻宁夏,以安定人心。”并调集卡车40多辆,迎接解放军入城。26日,解放军成功进驻银川,成立银川军事管制委员会,马鸿宾担任军管会副主任。其子马惇靖、马惇信宁夏起义后分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独立第二军军长、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鸿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维护民族团结,关心民族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1年7月,为抗美援朝捐献1亿元(合新人民币1万元)。1954年、1955年,两次到临夏视察,指示地方要重视水利,发展农业。晚年,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深得全省各族各界人士称道。
  临夏县马鸿宾纪念馆以档案、文献、图片、文物、影像等资料为载体,并借助雕塑、沙盘、绘画、图表、电子模拟等方式,全面展示马鸿宾的生平事迹,着重弘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矢志不渝的远大理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子花盛开的烈士陵园
下一篇: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开幕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