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韩不言运途多舛的陇上画家
2012-09-07 12:28:00   来源: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雷 媛   评论:0

不言画作 韩不言画艺出自白石翁门墙。 他,听不见,说不出。但残障之身不能阻挡其心画之路,且达到了吾齐唯有不言能之的境地。 观其一生,正如顾子惠先生所言有奔向大西北艺术创造的非凡

白石与不言
     
     
  一位老师

        无论谁说起韩不言,绕不开的一句就是“一生多困顿”。
       
      魏邦联还记得老师韩不言在甘家巷的家,是砖地且不平,每次作画时,桌子要抬到门口借光,还要在桌角垫东西,而盛墨的是一个罐头瓶子。
       
       沈明德也记得和顾子惠聊天时听到的一件事,一次韩不言看中了一支10元钱的毛笔,他让顾给他买上,后来,顾就买给了他。
       
     还有,据说当年韩不言常去新华书店,营业员都认识他,每次都是只看不买。
       
    拜韩不言为师之前,魏邦联从他画素描的老师处听说了韩不言这个名字,“我的那位素描老师非常崇拜韩不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那样的笔墨甘肃少见’。”
       
     魏邦联第一次见到韩不言画画,印象深刻,“鼻子几乎都贴在画纸上了。”韩不言左眼失明,画画仅凭近视3000度的右眼。
       
      跟随韩不言多年,魏邦联算得上是老师声名渐起的一个见证者,只是这出人头地的滋味在他看来可谓是五味杂陈。
        “有观点说他不会画大画,只会画鱼。”魏邦联说面对这样的非议,韩不言除了专心作画,不做任何表态。“后来,他作了不少大幅尺寸的山水、花卉的作品。”
       
     韩不言有所表态的,多是在有关画艺的探讨上。杨重清手头有一封韩不言写给朋友温良恭的信,这封信内容长达7页,信中,韩不言告诉老友“自己和赵西岩举办的画展,两个月期间就有10万人参观,影响很大,为此艺术界的朋友都促他去北京办画展”;还有“兰州方面平时书店卖出其他著名画家画册几十册至百册,然而共卖出我的(《韩不言画集》)达到六百册;特别在第四页中,有李苦禅、许麟庐的艺术,我倾心钦佩,娄师白实际不过是虚名,其作品我过去都看到了,其缺少个人风格,似白石画风,但骨力不足。”
       
     “老师是个有大志的人。”魏邦联这样评价韩不言的“把别人不放在眼里”。

     
一种风格

        韩不言70岁的时候画风有了改变,而在魏邦联看来这不啻于一种“变法”。
       
      “应该说这一次的改变,多少是老师和师兄李苦禅先生的一次晤面交流之后的结果,苦禅先生的‘要创新’似乎让老师意识到了什么,老师先后从师李苦禅、白石宗师,尤爱八大山人、石涛,学得笔墨精神,形成不言画法。”魏邦联说后来者都认为韩不言的这一次“变革”最大的成就是:形成和进一步确立了他自己的风格面貌,就如有观点所言“有些画一看就是韩不言的东西。”
       
       早些年,韩不言等一众画人在五泉山现场画画时,一张画2元。1988年,魏邦联陪韩不言去了一趟北京,拜访到了老师的几位师兄,许麟庐就是其中的一位。后来,许麟庐和韩不言、魏邦联三人联手作了一幅画,此画现在就挂在魏邦联的书房中。“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许麟庐看了老师的画作之后,评价非常高,而当听说老师的画作当时在兰州一个平尺只有12元时,许麟庐立刻说了一句‘回去就提价,提10倍’。回来后就真的把价格提到了120元一平尺。”
       
     出自齐门,都是画虾,魏邦联觉得老师韩不言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用一支笔一气呵成,所画之虾,有透明感。
 
     沈明德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在台湾收藏有一幅齐白石的《鹦鹉》,这是齐白石临韩不言的画作。“至少说明齐白石喜欢韩不言的东西。”
       
     邵军家的客厅里挂着韩不言的一幅《东风一枝春》,还有几幅12开大小的作品。邵军说这些画作都是韩不言创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算得上是他艺术巅峰期的作品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邵军是新华印刷厂的厂长,当时流行一种“沙发画”,由印刷厂负责找画家作画然后印制好后向烈军属等群体赠送,就在这个过程中,邵军和韩不言、郝进贤等人相识。
        “当时白塔山有个画廊,他们就在那里画画,那时候的稿费也就是20元左右。”邵军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买了些韩不言的画。“那时候不时兴卖画,拿了他的画,也就随心给上五六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到过韩不言时常去陈伯希先生位于五泉的家,当时韩不言画画有时候是我买的宣纸,有时是陈老提供的。”
       
     “他的画笔墨精良,功力深,韵味好。比如画鱼,就两三笔且很传神,现在画家哪有这样的功夫。”与李可染、石鲁、范曾等大家有过接触的邵军,在书画上是很有些眼光的,他对韩不言评价颇高。
       
     时常有人这样慨叹:韩不言若不是又聋又哑,若不是在西北僻壤,若是不离别京华,那将是……
       
    历史没有“若不是和若是”,有的只是一个身残志坚者的艺术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南宋武骑:张俊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