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动人的演出 一堂难忘的党课沪剧《敦煌女儿》在兰成功首演
2019-09-04 09:35:31   来源:   评论:0

9月3日晚,位于黄河之畔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特别献礼剧目——沪剧《敦煌女儿》精彩上演。
        文化甘肃网讯:“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9月3日晚,位于黄河之畔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特别献礼剧目——沪剧《敦煌女儿》精彩上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火玉龙、田学功,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华,省文化博览局副局长夏春红和百名50-70年代上海赴甘肃援建人员,省直有关部门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省直文艺院团代表,戏剧专家,有关院校师生,兰州市民代表,省内各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和文旅企业代表共1100余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陈卫中厅长向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和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祝贺,感谢上海沪剧院以敦煌题材创作完成《敦煌女儿》这样一部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并将该剧带回到甘肃演出。



 
        沪剧《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根据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樊锦诗50多年潜心致力于敦煌莫高窟洞窟研究,坚持理想追求,把一生献给敦煌文物保护的人生画卷,热情讴歌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打造的《敦煌女儿》自去年首演以来,已有近四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通过舞台走近敦煌,在为敦煌浩瀚的石窟艺术所折服的同时,也为敦煌守护人的精神感动落泪。当晚,观众们跟随剧中人物穿越半个世纪,共同走进樊锦诗致力莫高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一生,也走进以常书鸿、段文杰等敦煌莫高窟几代守护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生。
 

 
        沪剧《敦煌女儿》此次是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闭幕系列文艺展演,分别于9月3日、9月8日在兰州音乐厅和敦煌大剧院演出两场。剧中“樊锦诗”的扮演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表示,“此次沪剧《敦煌女儿》走进甘肃,是该剧首次回归故事发源地,我们将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赴兰州、敦煌两地演出,同时将赴嘉峪关等地采风,参观敦煌莫高窟、瞻仰敦煌先辈,邀请樊锦诗院长与剧组座谈交流。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讲好敦煌故事是我们从未改变的初衷。”省文旅厅机关党委副书记陈永红说:“今天的演出,真是一堂生动的党课,通过沪剧《敦煌女儿》让我们对樊锦诗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生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很受教育,以对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既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党员干部坚定理念信念,团结一心,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巨大鼓舞。

 
        当晚的活动还邀请到100位50年代至70年代从上海来到甘肃的建设者们一起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邀请其中的8位代表走上舞台,与现场观众见面。其中有1951年从上海来到兰州、参与甘肃金融建设的耄耋老人徐壬良、李福珍夫妇;1956年来到兰州、见证新中国首台130钻机诞生的82岁高龄老人陈德华;1965年从上海来到甘肃,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专家、研究员徐贤伦,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及省级科技进步奖等;1967年甘肃民航在上海招飞选中的首批上海来兰空姐曹刘珠老人;1969年从上海到敦煌插队随后来到兰州,在甘肃省供销社工作33年的钱龙英老人。当他们走上舞台时,观众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据悉,沪剧《敦煌女儿》将于9月8日回到该剧创作的源头——敦煌,开展甘肃之行的第二场演出。
 
(文: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林涛、宣学洲 图: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高星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相约敦煌·2019》谱写“一会一节”新篇章
下一篇:“一会一节”国韵流芳2019金钟之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唱响敦煌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