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襟怀间--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评奖综述
2012-06-07 13:34:00   来源:作者:马少青   评论: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我省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由省文联、省作协举办的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于2012年3月评审结束,在全省文学界的大力支持下,评委通过公平、公正、认真、细致的评选,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圆满落下帷幕。
   “甘肃黄河文学奖”是全省最高的专业文学奖项,在全省文学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我省推出人才、推出精品的重要平台。此次评奖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全省作家的广泛支持,共征集到我省作者2010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发表或出版的5个大类的文学作品296部(篇)。其中: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37部(篇)、诗歌84部(首)、散文82部(篇)、综合类70部(篇)。参评作者总计288人,其中少数民族作者21人,占总人数的7%。可以说,本次参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省两年来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是我省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甘肃文学这两年来的进步和发展。本届参评作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创作质量不断提高。本届参评人数和作品数量较上一届均有大幅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文学创作势头强劲,文艺氛围浓厚,文学生态良好。同时,本届参评作品大多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平庸、应景之作很少,申报质量是历届评奖中最高的一次。
     ⒉作品题材和体裁十分广泛。此次参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不仅囊括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影视剧本、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母语作品,其中文学翻译和影视剧本,都是首次参评。这些作品涉及工业、农业、企业、教育、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本届参评作品不仅是我省作家近年来创作情况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我省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进步和人们面对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
     ⒊参评作家涵盖面广。本届参评作家涉及我省大多数市州县和民族地区,一部分新发现、新培养的基层作家和业余写作者首次参与评奖。此外,参评作者的身份变得更加丰富,除专业作家外,业余作家创作更加活跃,他们来自各个行业,通过文学的形式多途径、多角度地反映了本行业的生活,是弘扬甘肃精神、反映陇原人民建设美好甘肃的精神图谱。
   “甘肃黄河文学奖”最大限度地总结和发掘了我省的文学现状及潜在的文学资源,阶段性地对甘肃文学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摸底和整合,成为甘肃作家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坚守的阵地;成为奖掖新作,扶持新人,对甘肃文学推波助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经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终评会议投票通过,共有94部(篇)作品获奖,占参评作品总数的30%。较之于第三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的36%,有所下降,评选更加严格,对作品的要求更高。其中:长篇小说奖15个(等级奖7个,优秀奖8个);中、短篇小说奖15个(等级奖8个,优秀奖6个,青年奖1个);诗歌奖22个(等级奖12个,优秀奖9个,青年奖1个);散文奖24个(等级奖10个,优秀奖14个);综合奖18个(等级奖10个,优秀奖6个,青年奖2个)。
     本届获奖作品和以往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主要有:
     ⒈新人作家不断涌现。就诗歌组而言,老诗人、评委高平在谈到获奖诗歌特点时,总结为“三多”——“诗集多、新人多、基层多”,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获奖是本届评奖活动的一大亮点,一些70后、80后作家不但斩获奖项,而且获奖等次越来越高,比如散文一等奖获得者王琰、中短篇小说一等奖获得者弋舟都是70后。可以看出,70后作家正在成长为我省文学创作的中坚。此外,为鼓励青年作家创作,黄河文学奖继续设置青年文学奖,一些80后、90后作家崭露头角。
     ⒉基层作家不断增多。近年来,我省基层作家凭借自身扎实的生活积累,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特色鲜明、真实感人,成为我省文学创作领域的一大收获。比如本届黄河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有一半是来自市州和基层,整个基层作家在获奖作者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⒊少数民族作家成果喜人。本届黄河文学奖中,有近20位少数民族作家获奖,其中裕固族作家铁穆尔获得散文一等奖。同时,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质量有所提高,黄河文学奖一直鼓励少数民族母语创作,本届参评的少数民族母语创作作品都是藏文作品,最终两部作品获奖。
     本届黄河文学奖无论是参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充分反映出近年来我省文学创作在广大作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从本届黄河文学奖评选中,也能看到我省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评委都谈到,参评和获奖作品中,对于甘肃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或者说甘肃特色不太鲜明,要在全国形成有冲击力的文学陇军还需要继续努力;同时,在继承优秀历史传统、传承甘肃文化方面作出努力的作品还较少。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学从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来,并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至今仍然是文学创作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全国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的讲话中,对于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目前,全省上下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目标明确,奋发有为。我们衷心祝愿全省作家积极投身陇原大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为我省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获奖名单
下一篇:2014年甘肃文学佳音频传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