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柱10万“福”字兴万家
2024-11-27 09:14:58   来源: 康乐文联   评论:0

  

  福字书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时期便已出现,寓意吉祥幸福。随着历史推移,福字书法逐渐演变出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每种都赋予福字不同韵味。它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文化传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福字是代表幸福,美好和谐和福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吉祥象征,好运象征,欢庆和祝福的象征。甘肃义顺集团副董事长张秉柱先生在学习书法近十年来勤耕砚田,专心苦练“福”、“家和万事兴”等作品内容,始终秉承“积善成福,助学助农,仁义传家,福兴万家。”的理念,为省内外朋友们送福10万多幅。
 
  
长寿福:   

  长寿福也叫“天下第一福”,是康熙皇帝御笔。长寿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达对人长寿、健康美好祝愿的一种说法。“长寿”意味着活得长久,而“福”则代表着好运与幸福。“天下第一福”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福气最美好、最高级别的祝愿,它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幸福安康,也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聚乐业。
 

义顺福: 

   “义顺福”义内求财,一帆风顺。传达了一种美好的寓意。“义”可以理解为正义、道义,代表着企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顺”意味着事情进展顺利,没有阻碍;而“福”则代表着好运与幸福。 

   “义顺福”表达了希望大家在遵守商业道德的前提下,事业发展顺利并获得成功与幸福的美好祝愿。

 

聚财福: 

   “聚财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用来表达财富聚集、经济繁荣美好愿望的说法。
 
  “聚财”意味着吸引和积累财富,“福”则代表着好运与幸福。

 

仁义福

    “仁义福”的综合意义。仁:代表了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义:代表了行为上的正直和道德准则。福:代表了生活中的幸福和吉祥。

   “仁义福”可以理解为通过践行仁爱和正义来获得真正的幸福。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好运。

 
  
金城福 :

    “金城福”特指来自或送给兰州地区的祝福,寓意着对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享有更多的幸福。


 
康乐福:

     “康乐福”在中国文化中,是用来表达对人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以及拥有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康”通常指的是健康,“乐”则意味着快乐或满足,“福”代表了好运与幸福。     
  祝福每个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吉祥福:

     “吉祥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用来表达对人或事物带来好运、平安、幸福等美好祝愿的说法。“吉祥”意味着幸运和好兆头,“福”则代表着好运与幸福。

 

如意福: 

    “如意福”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达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它通常指的是人们希望得到的好运、幸福或者满足的心愿。

 

高升福:   

   “高升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用来表达对人职位晋升、事业发展顺利的美好祝愿。“高升”意味着在职业道路上不断进步和提升,“福”则代表着好运与幸福。

 

 平安福:   

   “平安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来表达对人安全、健康以及生活平稳的一种美好祝愿。“平安”意味着没有灾难、事故或不幸事件的发生,生活安定;而“福”则代表了好运与幸福。

 



      “家和万事兴”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家庭和睦就能兴旺。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就能使家庭繁荣昌盛。家庭和睦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家庭和睦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家庭和睦还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
 


     “家和万事兴”的意思是家庭和睦就能兴旺,它强调了家庭和睦对于家庭兴旺的重要性,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文化。
 


诚壹: ‌

   “诚壹”的基本含义是“心志专一”‌。这个词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其中提到“卖浆,小业,张氏千万。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就能取得成功。‌此外,“诚壹”不仅仅是指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强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专注精进,这样才能达到极致,成就非凡。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而非事情本身,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干出大事业。

 


   张秉柱,号福子,一顺斋主,1958年生于甘肃康乐,是义顺商号第四代传承人,甘肃义顺集团副董事长、甘肃义顺助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现任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临夏州书协会员、临夏州作协会员、康乐县书协名誉主席、临洮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侨联书画院副秘书长。多年来喜爱书法、诗歌、奇石及中国传统文化。已为国内外朋友创作“福”、“家和万事兴”等书法作品10万多幅。
 
  (文章来源:康乐县书法家协会)
  (编辑:小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甘肃省中国画、油画作品选拔展”作品网络展(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