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两只手” 打通文旅惠民“最后一公里”
2020-11-09 16:36:48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鲁学恩 兰州晨报记者 平丽艳
“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先后荣获“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营销推广活动TOP10”大奖、首届中国黄河旅游文化活动奖,已成为全国文旅系统首个以丰收为主题、以农民为贵宾、以文旅惠民为初衷的靓丽品牌,也让甘肃赢得了更多的农民“朋友圈”。11月5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旅行社协会共同组织的“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启动仪式暨丝绸之路(中国)旅行商大会在敦煌隆重举行。期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就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了省内外记者的采访。

让农民享受文旅发展成果
“我们与中国旅行社协会共同开展今年的‘丰收了·游甘肃’活动,把文旅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春种秋收、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兄弟,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陈卫中说,全国六亿多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丰收了·游甘肃”在活动之初,就把惠及广大农民、惠及“三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陈卫中表示,近年来,我们把文旅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省文旅系统投资近12亿元,成功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在今年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甘肃文旅逐步复工复产,率先复苏的就是乡村旅游。当前正处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农民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口袋富了,文化旅游的需求也要得到提升和满足。旅游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过去农民一到冬季就在家里“猫冬”,现在交通设施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甘肃推出了系列冬春游惠民政策,冬春季来甘肃旅游既有品质又非常实惠。
“甘肃不仅有很多优质旅游景区,而且冬春季还有很大的让利空间,花不到旅游旺季一半的钱就可以细细品味如意甘肃不一样的韵味。莫高窟是甘肃旅游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敦煌又是甘肃旅游的龙头。冬春季节畅游甘肃,真正可以享受到快进、慢游、静修、颐养的高品质旅游供给。”陈卫中在介绍甘肃冬春旅游优惠政策时说,莫高窟率先实行半价优惠,比平时增开四个洞窟,全省323家A级景区面向全国游客推出免门票、半价或大幅打折等优惠政策,全省星级酒店也有打折促销系列优惠,甘肃文旅每年组织的“非遗过大年”活动组织的各类演出就有1000多场,广大农民群众在旅游过程中还可以看演出、听秦腔、赏非遗,还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又见敦煌》等经典旅游演艺项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行动,达到让农民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的目的。
打通文旅惠民“最后一公里”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之年”,甘肃文旅人变压力为动力,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从先救文旅企业渡过难关,到成立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促进抱团发展;从率先开展“你是人间四月天”健康休养活动致敬白衣战士,到联合9省区市开展“环西部火车游”主题推广营销活动联通陆丝海丝国内大环线;从组织开展“春绿陇原·黄河之滨”系列惠民演出活动,到深入上海举行“品甘味·游甘肃”消费扶贫文旅周推介活动,持续带动全省文旅市场迅速恢复。
这次“丰收了·游甘肃”活动期间,甘肃文旅再度打出一套以十大主题产品、八大优惠政策、若干场次文旅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10+8+N”文旅惠民行动组合拳。陈卫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措施就是要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引爆冬春旅游市场。
“旅行商是打通从政府到文旅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和桥梁。之所以邀请全国400多位旅行商来参加‘丰收了·游甘肃‘启动仪式,并组织开展考察踩线活动,我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要打通文旅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陈卫中直言。
现在很多旅行社只是在城镇设点,并没有把触角延伸到农村去。怎样才能真正把甘肃冬春旅游的政策红利送到农民兄弟身边,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满足六亿多农民这一庞大群体的出游需求,既打通党和政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又把市场有效连接起来?陈卫中说,这是他一直在深思的问题。
陈卫中说到, 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文旅惠民行动,都要用好政府和企业这两只手,两只巴掌拍得响,文化旅游产业才能搞起来,文化旅游事业才能繁荣起来。我们这两天和旅行商一直在探讨,谁来组织农民来甘肃旅游?很多旅行商已经想出了办法,就是通过充分发挥村支书、村主任、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和农村网红达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把政策红利分享给广大农民,进而通过旅行商实现组织农民出游的目的。我们还将全方位加强与全国旅行商的交流合作,共同把丝绸之路黄金段独具特色的“好资源”变成独一无二的“好产品”,让旅行商组织更多的农民和游客来甘肃旅游。
陈卫中在采访结束时,再次通过媒体向全国农民发出邀请。他表示,如意甘肃游,冬春更精彩。甘肃文旅将以满腔的热诚,用最诚心的服务,敞开胸怀欢迎广大的农民朋友,欢迎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甘肃,感受冬春之美,体验别样风情。
(编辑:小剑)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