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第八期“敦煌女儿”樊锦诗讲述她的敦煌岁月
2017-04-10 08:45:00   来源: 【原创】文化甘肃网 杨家震   

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从第一次听说敦煌,就彻底的爱上敦煌,一辈子与敦煌缠绵纠缠,守护国宝几十年。年少时的樊锦诗选择北大考古毫不动摇,毕业后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敦煌,成为无愧国家的“敦煌女儿”。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樊锦诗的心全部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我们一起来听朗读者樊锦诗讲述她的敦煌岁月↓ ↓
  
  以下是文化甘肃网根据视频拍摄及整理:

主持人:董卿

就像茨威格所说
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
它是一笔财富
拥有了勇气
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这些勇气
都彪炳在史册上
流传在故事里
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
文学史家樊锦诗
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
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
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
而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
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
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勇气是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
依然热爱生活


      1987年,中国的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就是这个一座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因为经历了动乱 战火 盗贼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废墟。樊锦诗,一位出生在北平,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姑娘,当年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之后便与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五十四年啊,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她也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女儿”!

|现场对话|
  
        董卿:当您从红地毯通道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这么一个瘦弱的身躯里,怎么蕴藏着这么大的力量?您自已最早知道敦煌是什么时候?
  
        樊锦诗:我是念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有一段专门写莫高窟,我被它深深的吸引,我很想能看到它。
  
        董卿:是不是因为这个,所以才促使您后来报考了北京大学有考古专业?
  
        樊锦诗:首先是喜欢历史,历史呢,一个是文字的资料,那么考古呢,就是一个实物的资料。越是到古代,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是靠考古的实物资料来证明的。
  
        董卿:毕业那年,您有了一个机会去敦煌实习,那是您第一次到敦煌吧?
  
        樊锦诗:实际上我当时去的目的,不是那么纯,是想去看敦煌。一进洞啊,你就被它迷住了,敦煌的洞窟确实很美妙,但是洞窟外头的世界,跟上海北京的反差特别大。
  
        董卿:您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

  樊锦诗:它的房子是土的,没电灯,我从小长大,没见过没电灯的地方,然后呢,没有自来水,房间里没有卫生设施,然后他们还跟我说,那儿有狼,所以心里就有点嘀咕。

  
         董卿:您碰到过狼吗?
  
        樊锦诗:我晚上去解手嘛,出了那个寺庙门一看,两个绿绿的眼睛,我一想这可能是狼吧,我就下来以后,一个奔头就奔回房子里,这一夜都没睡好,好不容易憋到天亮,我出去门一看,还在那待着,不是狼,是个驴。
  
        董卿:但当时对您来说,见到那个像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他们都是中国最早的敦煌研究专家了。
  
        樊锦诗:对!
  
        董卿:他们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樊锦诗:我没去之前啊,我一想这些艺术家肯定很派的,就是西装革履,结果一看常先生,几乎跟农民差不多,段先生是画画的穿了一个工作服,上面都是颜色,颜色点点,我说他怎么脸上都是点点,这不是《九色鹿》故事里都是点点嘛,也是很土。他们在那已经待了十几年,常先生已经在那待了二十年,他们在这个地方能待住,还能把这些洞守住,了不起!
  
        董卿: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先生是第一任所长。但是当时樊老肯定没想到,她会真正的踏着他们的脚印,后来成为敦煌艺术院的第三任院长。
  
        樊锦诗:待了一年一年又一年,这么待着,被老一辈的感染,我就慢慢理解了,他们待下来是为了敦煌,我是不是也应该给敦煌做一点事。

        既然选择留在了敦煌,樊锦诗开始了对洞窟断代分期的考古研究,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座洞窟,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是樊锦诗领衔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被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
  
       1986年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放弃了武汉大学的工作也调到了敦煌,而彭金章也为敦煌北区二百四十三座洞窟的考古发掘工作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时光转到1968年,他们两个的第一个孩子在敦煌出生。
  
        董卿:结了婚之后很快就有了孩子了,这又是一个难题呀!
  
        樊锦诗:那我就一个人嘛,办法就是上海叫“蜡烛包”,就是那小被子一裹,拿个绳子一捆,他慢慢长大了呀,长大了以后别人说,他说孩子五六个月了,你还把他捆着吗?我说那不捆怎么办?我要上班啊,有一次进门啊,一看,他从床上掉下来,他掉到那个煤渣子上,这脸上都是“花”,后来我请个假,把孩子送到我先生老家河北的农村,交给谁呢?交给我先生的姐姐,她给我们管。老大老二是隔了五年生的,换出来,把老二又放到农村。 我说你们爸爸是我们家的功臣,没有他的支撑,这个家庭可能就散了。别人问他,你两人怎么好的?他说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董卿:寥寥十来个字,总结了五十年。您是无愧于敦煌,但是有愧与家庭。
  我也透露一个小秘密,我们之前邀请樊院长,因为她的工作很忙,她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好几次您都拒绝了吧,后来有一天导演特别高兴跟我说,樊院长愿意来了。我说,为什么呀?她怎么答应了呢?他们说了一句话,据说樊院长的爱人喜欢看我们这个节目。
  
        樊锦诗:他在电视里看见,他可能高兴。
  
        董卿:为了莫高窟的数字工程,樊院长几乎是花了将近三十年时间。
  
        樊锦诗:1908莫高窟被盗,其中一个法国人叫伯希和,他不是一般的一个毛贼,他是一个考古学家,所以他去了以后,他就拍了好多照片,于是就翻他的照片,一翻下一跳,70年代的洞窟有的地方已经模糊,有的地方已经退化了,有的地方已经脱落了。所以更应该加紧做档案,那么加紧做档案要拍照,但是照片时间放长了要变色,这个档案有用吗?
  
  做着做着十年了吧,到了80年代末到北京出差,有个人知道我在关注这个科技保护,说我带你去看电脑,图像只要变成数字,它就永远不变了。那我说我们的莫高窟这壁画能不能拿来试一试啊,可是我们试了半天呢,有效果不满意,又过了十年,等于90年代末,我们已经跟国外合作,就洞窟里铺轨道。《五台山》图十三米多长,三米多高,四十多平米,要用六千多张这样的照片拼接出来,一点都不能变形。
  
  这样呢,就说数字敦煌也保留下来了,达到了我们初步的效果。
  
        董卿:可能很多观众不是很了解,敦煌莫高窟它是以一种非常缓慢的,但的确是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失,所以樊院长要拼尽全力把这种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用一种方法让它永续利用,永久保存。
  用现在话这叫什么,逆天啊!但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逆天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勇气。
  
  所以今天呢,我们也有几们樊院长的同事好友来到我们的现场,要为樊院长带来一段朗读,有请!


谨以此篇朗读献给以樊锦诗院长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勇气?致敬樊锦诗

朗读者:苏伯民(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
血脉畅通、呼吸匀停,
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在这儿,
你被裹卷着,
身不由主,
踉踉跄跄,
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朗读者:柴剑虹(中华书局编审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在敦煌》(节选)/ 季羡林/
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
永远留在这里。
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
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
然而这样做能行得通吗?
事实上却是办不到的。
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
我必须走上前去,
穿越这一切。
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
把心留在敦煌吧。

朗读者: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人类的敦煌》(节选)/ 冯骥才 /
历史是未来最忠实的伴侣,
这条曾经跨洲际的最古老的丝路,
不会只躺在这荒漠上被人遗忘。
它必定还在地球上所有人
对未来的企望与信念中。
如果你静下心来,
一定能从莫高窟五彩缤纷的窟壁上
听到历史留下的雄浑凝重的回响。
它一定是人类的敦煌。
它必定是永远的敦煌。
      


主持人:董卿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感谢这世界上所有的勇气,他们在改变历史,创造奇迹。


                                                                                  (荧屏图片摄影:杨家震)
    编辑:白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放飞梦想 --首届敦煌“农商银行杯”国际风筝节盛大开幕
下一篇:甘肃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月”系列活动启幕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