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座谈会(二)
2016-02-06 14:09:30 来源:文化甘肃网
《大河儿女》座谈会《大河儿女》座谈会秦腔《大河儿女》剧照在全省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期间,为了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参演单位戏剧创作水平,甘肃省文化厅近日及时组织召开全省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座

《大河儿女》座谈会

《大河儿女》座谈会

秦腔《大河儿女》剧照
在全省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期间,为了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参演单位戏剧创作水平,甘肃省文化厅近日及时组织召开“全省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座谈会”,邀请省内戏剧专家、展演活动评委、部分参演单位主创人员,戏迷朋友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座谈,畅谈观后感想与体会,聆听观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力促甘肃戏剧在艺术创作方面有新的飞跃和提高。
元月13日,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秦腔《大河儿女》”座谈会在省文化厅举行。参加座谈会专家评委有:严森林(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李天圣(省歌剧院副院长、一级编剧),周琪(甘肃省艺研所所长助理 研究员)以及戏迷朋友和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兰州晨报、中国甘肃网、文化甘肃网等媒体记者。
甘肃省文化厅文化艺术处王秀主持座谈会。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秦腔《大河儿女》
参加《大河儿女》座谈会演出单位人员有编剧,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王建平,总监:副院长马临军,舞美设计:马旭东,主演:高二强、窦玮、李晨、张志倩等。
《大河儿女》原名《大河情》,讲述了我省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杨世龙、杨秉清、白雪儿等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抗日历史的舞台剧。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董事长、甘肃省著名编剧王建平亲自操刀,经过十年的沉淀改版,从2015年11月4日至26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连续进行三场惠民演出,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伴奏中,甘肃回族英雄儿女抗日的历史画卷,赢得了国内著名戏剧专家和金城戏迷的满堂喝彩!《大河儿女》独树一帜,很有新意,堪称国内抗战题材戏剧中之上品!”曾在2015年11月25日召开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北京戏剧界专家对这台秦腔大戏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座谈会大家高度评价该剧的成功之处,总结有三大看点:首先,这部在戏曲舞台上反映我省穆斯林信众由觉醒到奋起到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用细腻的艺术手法诠释了民族血肉之躯的中华民族,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其二,作品涵盖了甘肃秦腔的艺术要素,首次将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山歌“花儿”与秦腔剧种结合起来呈现于舞台,秦腔与花儿的结合自然、优美,在这样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衬托下,使整台剧目精彩纷呈、色彩显明。其三,对《大河情》进行了重新创作和排演,更名为《大河儿女》。剧本重新加工修改,并接受中国剧协顾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刘锦云,《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戏剧评论家黄维钧,《剧本》月刊主编、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和《剧本》月刊编辑部副主任、编审李小青等著名专家的研讨和把关。组织主创人员和演员深入到甘肃临夏等地进行了观摩和学习、体验;聘请了著名秦腔作曲家吴复兴等人对该剧的音乐进行了重新加工和修改;聘请著名舞美设计、灯光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为该剧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王建平院长在介绍情况时说,“重新编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恢复,而是完全吸纳了该剧首演至今近10年来的艺术沉淀,再深度结合演出后观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剧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全方面进行了重新加工和创作。”
严森林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这部戏所寄予的厚望:“十年磨一剑,《大河儿女》通过历练到与金城观众碰头,咱们看到了新改制的秦腔艺术令人惊喜的一面,期望它能在不断改进中一无是处,做出一个精品,变成甘肃文明的自豪。”
座谈会大家普遍认为,省文化厅在展演期间组织召开这样的座谈会非常之好,感谢给参展市县领导、主创单位人员、演员和专家、戏迷朋友以及新闻媒体记者提供一个平台交流。
元月13日,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秦腔《大河儿女》”座谈会在省文化厅举行。参加座谈会专家评委有:严森林(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李天圣(省歌剧院副院长、一级编剧),周琪(甘肃省艺研所所长助理 研究员)以及戏迷朋友和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兰州晨报、中国甘肃网、文化甘肃网等媒体记者。
甘肃省文化厅文化艺术处王秀主持座谈会。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秦腔《大河儿女》
参加《大河儿女》座谈会演出单位人员有编剧,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王建平,总监:副院长马临军,舞美设计:马旭东,主演:高二强、窦玮、李晨、张志倩等。
《大河儿女》原名《大河情》,讲述了我省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杨世龙、杨秉清、白雪儿等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抗日历史的舞台剧。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董事长、甘肃省著名编剧王建平亲自操刀,经过十年的沉淀改版,从2015年11月4日至26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连续进行三场惠民演出,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伴奏中,甘肃回族英雄儿女抗日的历史画卷,赢得了国内著名戏剧专家和金城戏迷的满堂喝彩!《大河儿女》独树一帜,很有新意,堪称国内抗战题材戏剧中之上品!”曾在2015年11月25日召开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北京戏剧界专家对这台秦腔大戏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座谈会大家高度评价该剧的成功之处,总结有三大看点:首先,这部在戏曲舞台上反映我省穆斯林信众由觉醒到奋起到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用细腻的艺术手法诠释了民族血肉之躯的中华民族,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其二,作品涵盖了甘肃秦腔的艺术要素,首次将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山歌“花儿”与秦腔剧种结合起来呈现于舞台,秦腔与花儿的结合自然、优美,在这样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衬托下,使整台剧目精彩纷呈、色彩显明。其三,对《大河情》进行了重新创作和排演,更名为《大河儿女》。剧本重新加工修改,并接受中国剧协顾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刘锦云,《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戏剧评论家黄维钧,《剧本》月刊主编、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和《剧本》月刊编辑部副主任、编审李小青等著名专家的研讨和把关。组织主创人员和演员深入到甘肃临夏等地进行了观摩和学习、体验;聘请了著名秦腔作曲家吴复兴等人对该剧的音乐进行了重新加工和修改;聘请著名舞美设计、灯光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为该剧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王建平院长在介绍情况时说,“重新编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恢复,而是完全吸纳了该剧首演至今近10年来的艺术沉淀,再深度结合演出后观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剧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全方面进行了重新加工和创作。”
严森林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这部戏所寄予的厚望:“十年磨一剑,《大河儿女》通过历练到与金城观众碰头,咱们看到了新改制的秦腔艺术令人惊喜的一面,期望它能在不断改进中一无是处,做出一个精品,变成甘肃文明的自豪。”
座谈会大家普遍认为,省文化厅在展演期间组织召开这样的座谈会非常之好,感谢给参展市县领导、主创单位人员、演员和专家、戏迷朋友以及新闻媒体记者提供一个平台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