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河西走廊文化之旅纪实
2012-09-03 19:41:00   来源:本网记者 杨家震   评论:0

2012年8月27日,台湾珍爱葡萄酒艺术公司,得知大陆甘肃正在举办河西走廊葡萄酒盛会非常激动,他们认为河西走廊有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诱生了进行采访报道的动意

 
 
天马的故乡----武威
 
        武威市,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独特的地理禀赋,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武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上世纪80年代初,以国营黄羊河农场大面积种植葡萄、酿造莫高葡萄美酒开始。近三年来,把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首位产业,加快发展,已建成酿造葡萄基地16.6万亩。引进建成莫高、威龙、紫轩等6家知名企业,其中万吨级以上的企业达4家,武威葡萄美酒畅销全国,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葡萄酒重要产区。
        8月29日,经过近4个小时的路程,采访团一行到达武威市已接近中午,武威市商务局副局长谢宏杰在高速公路出口已等待多时。莫高酒厂,在李贵斌生产副厂长的热情接待和引导下,参观酒厂生产线后还专题采访了酿酒工程师,下午在种植基地,当大家登上水塔居高临下,放眼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绿色的酿酒葡萄种植地,非常的壮观。摄影师、中国电视公司“大陆寻奇”节目部制作人苏志宗,在专心致志的拍摄着葡萄挂果的画面并与翁晓蕾女士配合,解说着葡萄培育和生长情况,特别是对田间水渠流淌的祁连雪水,对着镜头进行详细的叙述。雪水灌溉下的葡萄园给他们带来了浓厚的兴趣,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整个地球也找不出第二家了吧。他们尽情的欣赏和拍摄,不断地询问和了解,记下了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还不时的采摘几个葡萄品尝着。
        当天晚上,省酒管局局长陈浦在参加祁连冰酒节后,与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葡萄酒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韩舜愈,省政府研究室副处长、葡萄酒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虎中,省农科院林果花卉所实验站站长、葡萄酒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郝燕以及武威市商务局副局长谢宏杰等相关领导设宴会见了台湾客人。陈浦局长关心的询问了在武威的采访情况和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工作,协会其他领导也与大家进行着热情的交流和沟通。
        第二天,在威龙、皇台的采访中,大家依然兴趣未减,依次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对葡萄种植、酿造工艺以及销售情况全程记录,珍贵的画面在相机储存卡里一一的保留下来。他们敬业和吃苦的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动和敬佩。
当天中午,在武威市国台办领导的接待下,吃过饭,我们直接赶往高台,前往在张掖采访的第一站祁连葡萄酒业公司。热情又负责的武威市商务局副局长谢宏杰,一直把我们送到了高速路口才离开,在武威的二天时间,他一直陪同我们,协调在企业采访的各项事宜。 
 
张掖-----丹霞地貌映衬着葡萄美酒
 
        8月31日上午,我们在祁连酒业公司总经理龚文鹏、副总经理马麒龙等领导的陪同下,首先参观拍摄了国家一流的祁连万亩有机冰葡萄基地,然后在酿造车间和刚竣工的文化酒庄地下酒窖采访,据了解,在首届冰酒节的葡萄酒签约会上,来宾购买橡木桶陈酿葡萄美酒1128万元,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客商签订销售合同6600万元,累计销售合同金额达7728万元,为中国•河西走廊第二届届有机葡萄美酒节企业签订销售金额最高。
        河西走廊葡萄酒节、祁连冰酒节的活动,给采访团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大家一边拍摄,一边与祁连酒业领导一起品评葡萄酒,翁晓蕾女士也具体谈了自己对祁连葡萄酒特别是冰葡萄酒的评价,认为品质非常好,在大陆应该有着很好的市场。
       下午,当莫高、皇台、祁连等企业一瓶瓶葡萄酒产品摆放在素有“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奇异地貌”之中的张掖丹霞地貌时,让大家看到了一幅幅葡萄酒与大自然的画面,丹霞的奇特景观与葡萄酒的浓香融为一体,美女品尝着葡萄酒,酷似仙女闻香下凡,为七彩丹霞又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当两岸人士打开计划台湾出版的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的书籍看到此画面时,一定为之惊叹,其貌、其景、其酒、其女子乃何方天国所有?如此佳酿产于此地一定名声大噪,名扬四海。
        在这里不妨说说张掖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位于我省河西走廊中段,地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有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辟,直指蓝天,景色相当奇丽。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红色,七彩斑斓,在蓝天、白云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山峰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色彩景色也在不断变换,层次分明,早上可以看到日出的奇观,晚上可以看到绚丽的晚霞和恬静的夜色,雨天极目远眺,使人胸怀开阔,万虑顿消。
        第二天,在采访滨河国风葡萄酒业公司之后,我们第二次又返回丹霞拍摄。在张掖市政府张捻农秘书长亲自安排下,临泽县政府派专人陪同我们进行二次的拍摄,张掖市商务局张新民书记,市委台办王希鹏主任也一直陪同,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9月1号,在滨河国风葡萄酒业采访期间,陈建军厂长等基地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除了拍摄生产线,主要在评酒室,陈厂长向来宾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后,对生产的各款葡萄酒供大家进行品评交流。采访团对这些场面都做了文字、图片的记录和摄像。
 
登嘉峪关关城、访亚洲最大酒窖
 
        9月2日,在酒管局姜局长的安排下,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的嘉峪关关城。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2007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采访团的台湾记者大部分只是听说和电视看到过长城,没有人来过嘉峪关。身临其境大家非常激动,立刻架起摄像机拍起来。作为栏目主持人的翁晓蕾女士在城楼下面已对着镜头讲述起来,此时的李清兰女士(采访团联络负责人)兴奋的飞起来了,本人抓拍了这一精彩瞬间。
        紫轩葡萄酒业公司拥有13700平方米的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葡萄酒酒窖,可放置2、1万个标准橡木桶(现有 7000余只法国橡木桶),陈酿优质原酒5000吨,一个葡萄酒文化展室,还是省级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的中心,生产干型葡萄酒、冰酒、利口酒、白兰地四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紫轩葡萄园始建于嘉峪关戈壁荒漠地上,通过客土回填开发整理,达到葡萄种植基本要求,同时对嘉峪关酒钢基地生态环境建设也有着很大的改观。下午,大家在紫轩酒业花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实地采访。来到宽大的酒窖,看到无数摆放有序的橡木桶令人震撼不已,在葡萄酒文化展室,拍摄的主题是栏目主持人与总工程师互动交流,轻松的访谈的形式达到了节目制作的目的和效果。
 
在敦煌
 
        从嘉峪关出发,经过四个小时300多公里的路程,9月3日中午,采访团抵达采访的最后一站敦煌市。前来接待并陪同采访的是敦煌市商务局办公室杨兴瑜主任,大家吃过午饭,直接驱车前往距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阳关镇。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其处于玉门关之南,而称之为阳关。 是古代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体验历史、感受文化,了解阳关的历史及设关于此的作用是台湾采访团一行的目的所在,走上阳关大道,去故址看看。
        阳关葡萄的品种来源于吐鲁番的无核白、马奶子和玫瑰香,因为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耕地均为沙土地,病虫害非常少的自然环境因素,葡萄就在阳关安了新家。都说吐鲁番的无核白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可是甜份太高的葡萄不适合酿酒,所以新疆虽有最甜的葡萄,却没有最棒的葡萄酒。可这些葡萄自从搬家到了敦煌,地域差异还是气候的变化让这些品种产生了一些变化,不仅酸甜可口,因为糖分没有那么高了,恰好可以用来酿制美酒。9月,这里正是丝绸之路上的金秋丰收季节,气候秋高气爽正是时候。带着敦煌的葡萄酒产品,在阳关遗址我们又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紧张拍摄。返回敦煌市时间已经是下午6点多,敦煌市商务局局长张宝生和敦煌葡萄酒业销售部经理程红霞经理等领导已在敦煌宾馆等候并设宴接待大家。
        敦煌市有2家葡萄酒生产企业,根据安排采访团选择了敦煌酒业公司采访。
        得知台湾采访团来企业参观,董事长、总经理张兴刚特意安排工程师金红从兰州赶来协助采访。张兴刚董事长在酒窖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企业概况,在品评企业最新上市的“敦煌阳光葡萄酒”时,翁晓蕾女士评价这款酒品质非常好,价位适中,市场应该没有问题。在采访中了解到,敦煌酒业依托转渠口镇打造敦煌第一葡萄大镇的政策优势,采用转渠口镇农民自产的优质红提葡萄,酿造出了敦煌阳光干红葡萄酒。目前,已试生产300吨。计划在年内完成敦煌阳光干红葡萄酒注册、升级,打造出真正属于转渠口镇的品牌红酒。项目完成后,预计年生产量将达到3000吨。 
        敦煌酒业康益养生园优雅的环境令台湾记者惊叹,翁晓蕾女士换上了旗袍,手拿酒杯,在园林小亭中悠闲的品尝葡萄酒,摄影师专心致志的拍下了这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参观敦煌莫高窟之后,敦煌市委台办张高峰主任还安排台湾记者参观了鸣沙山。为了展示鸣沙山月牙泉“敦煌文化”和西域葡萄酒文化的融合,即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展示历史文化,更加突出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特色,台湾记者不辞辛苦,带上了敦煌和其他企业的产品,在鸣沙山下,在月牙泉旁录制节目直至天黑,吃饭已是晚上8点多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9月5日,结束了历时8天,行程河西走廊1200公里路程的采访,台湾珍爱葡萄酒艺术公司媒体同仁,于上午10时登上飞往台北的飞机离开了敦煌。
临走时,翁晓蕾女士代表采访团全体成员委托陪同采访的我方人员,向此次给予他们支持帮助的省市领导,省市酒管局、协会领导和企业领导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在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一路给予的热情接待和大力配合,特别感谢省酒管局陈浦局长和他委派全程陪同他们采访的唐茂柏主任、杨家震总编。难忘的8天给了他们无数的收获、感动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对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有了深度的了解和认识,一路走来拍摄和记录了大量的产区资料,带着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品,期盼着在台湾和大陆全力渲染河西走廊葡萄酒,提升产品知名度,让河西走廊葡萄酒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倾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系列访谈之三
下一篇:瓜州县倾力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分享到: 收藏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854号